文化 半掩后的虚空
曾听村委会说过,“村里以前是有读书看报的地方的,但现在没有了。”我们也一直没有看见。

无意中的一瞥,发现原来村里的文化室时坐落在文堂小学后面的,但已破旧不堪,我们的队员怀着好奇的心悄悄地来到文化室里。经过文化室里时,首先就被半开半掩的窗户给吸引住了。从那半掩的窗户往里瞧,我们看到了什么?模模糊糊的混乱与破旧。不忍再看,拖着脚步向前,那四个大大的字“教工之家”便映现在我们眼前,我们都同时脱口而出:哇,教工之家?原来这些是教工之家啊!

跨过门槛,正室是祠堂。门已锁,便转向两侧,发现墙上的灰已掉,小房间里堆着破损的桌子,上面挂满了蜘蛛网。从阴森半掩的门往里看,看到半掩的窗;从半掩的窗往外看,便稀稀疏疏看到淡淡的沙地。文化,就这样半掩着?
刚继续走去看第二间小房,不远传来了小孩的呼唤声,几个小女孩不知什么时候从教室里跳出,直向我们跑来。一来,就不停地说这里有鬼。从她们口中问不出什么,我们继续探索。沿着窄窄的又阴森的楼梯,到了二楼。左边的一间小房里,里面堆放着些残破的桌椅,布满了灰尘,墙上挂着的《先进党员的条件》已颇模模糊糊,正面墙上挂着的“四项基本原则”也早已没有了一半。恰好,从正墙的小窗里往外看,止是一种文化,冷却的小市场脏脏地开放着,旁边的小卖部却流行着麻将文化。那半掩的窗,令我们头眩。

踏着悲愤,我们走进了正中的文化窗,可里面,除了破旧的桌子,只剩下了空虚与尘土,墙上模模糊糊的课程表,也许是表明这里曾有人在上课。
这时,耳中还是不断地传来那几个小孩说这里有鬼的声音,心里笼罩着一层阴森,用眼角的余光扫视一遍,窗是半开的;窗外,是众人的麻将娱乐,是那脏脏的道路。

忍住沉重,往门外看,有的人家装有电视天线,装有太阳能装置,可大片大片的却是茅草房,心里便想起那一位位老人的诉苦,想起那布满了皱纹的苦楚的脸,想起了那将夺眶而出的眼泪,想起了大部分小孩子的回答:家里有电视吗?没有!家里有报纸看吗?没有!除了课本,平时会有课外书看吗?没有!知道什么是电脑吗?用过电脑吗?没有……太多太多的没有,多到令人感伤。

拖着沉重的脚步下了楼,用余光掠过那扇扇半开的窗,扇扇半开的门,门里,有着黑暗的破旧与空虚,窗外,半掩着迷茫与愚昧。

门,半掩着;窗,半开着……
枯井·贫困·未来
下乡回来。
感想本该有很多,但我不想要太多感想,省得本末倒置。感想本该很感性,但我不想要太多感性,免得错乱情迷。
那漫天的繁星和金黄的海岸,我记忆犹新,那淳朴的热情和可爱的顽皮,我不曾忘记。还有这10多天来25人间的关怀与默契,深刻而显明。
然而作为调研组的一员,我能看到的不只这些。当感触已然沉淀,心绪归于平和,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现实的感想。
这里的水

枯井
村里水资源问题是我们第一个了解到的情况,经过几天调查,这也是村里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首先,水是咸水。这里的水盐碱度高,我们喝起来都能感觉到它是咸的。其次,村子里缺水。虽然文堂村靠海,但由于气候问题这里常年缺少降雨,缺水。
咸水直接导致许多村民身体不适,如皮肤过敏。而缺水问题更是制约了村里经济的发展,村里以前是种水稻的,但走访的几天中我们没有发现一片有水的田地,到处种的都是耐旱的植物和农作物,许多地方已经沙化,怎么看都不像南方的水稻田,倒像西北的牧场。
“缺水就打井啊!”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想法。“没钱。”这是我们听到的一致的声音。村里缺水已经是老问题了,上级也有算关注,曾经下发款项打井,但每每都是井还没挖通,钱就没有了。没钱什么都办不了,我们还曾经问村委会为什么没有自来水,现在看来井都打不通,引入自来水更是奢望了。
有谁来为这个村子想过什么?乌石镇?雷州市?不知道。当问题突出且严重时,政府就应该出面。“活着不是问题,生活有些困难罢了。”一位老伯强加笑容地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希望如此。
这里的官

正在诉苦的老婆婆
“村委的人不行。”或念念叨叨,或振振有词,这是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帐务问题很黑暗,这一届的说上一届,层层推卸责任。”
“政务不公开,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大事不理不睬,小事一塌糊涂。”
“他们对我们不够关心。”
……
一个地区无论怎么落后,但有好的带头人,就有未来。文堂村缺少人才,选出来的村官都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加上选举有黑幕,村里的人都对村委不满意。我们觉得应该要有一位高素质的人来带领村民,但村里的大学生很少,一些在外当官的也没有回来为家乡做点什么事。这是一直让我们感到揪心的问题,一个我们看得到但触碰不得的问题。
或许以后会有位志士出来带领文堂村村民吧,或许他不会让大家失望吧。是谁将“或许”改为“已经”,我们期待着这样一个人。
这里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
有孩子,就有希望。
但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在这里的孩子身上看到希望。
诚然,他们天真浪漫,但,没有单纯。课堂上,极少学生专心听讲,他们过于顽皮,喜欢捣乱。课下,一些孩子口无遮拦,他们过于狂妄,极无教养。他们的未来是怎样的?
“村里的小学是村里人每人10元钱建起来的,现在还欠别人钱呢。”“我最满意的是村里的小学。”这是很多村民提到过的。
然而在那5层高的教学楼里,有多少学生是能够让我们满意的?
教育问题很重要,但不是盲目地重视。很多村民表示,只要孩子想读书,自己都会让他去读,哪怕借钱。但若孩子不想读呢?“打工啊。”
如何让这里的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家长的责任。对孩子的学业不理不睬,一切丢给学校,再负责的教师都应付不来。只有教育问题解决的好,一切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
人才决定未来。
感性催人泪下,现实引人深思。当我们从回忆中走出,看到现实的一面,思考它,解决它,那我们的三下乡就有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