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停下你的脚步,品味那些你已拥有的回忆。那些发生在你身边的小事,虽然只是小事,却让别人的那一天与众不同。
——题记
义教是法学院法学社“青之年”三下乡服务队的重要活动之一,青之年7月15日到7月19日进行义教,短短5天,带给孩子们的也许并不多,但是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都收获感动……
还记得7月10日,队伍刚到新兴小学入住的那一天,走进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在门口列队欢迎,那时候一张张陌生而稚嫩的脸庞,如今却变得那么地熟悉,5天的交往,时间虽短,却有太多的感受,太多的回忆与不舍。三下乡结束,如今相隔千里,暮然回首,却有另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次亲密接触
7月14日的义教动员大会,也许是孩子们第一次深入了解到“青之年”这只队伍,了解到队伍里面的义教组,而那天也是我们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大会开始前,孩子们都在操场上,有的在玩耍,有的用他们那一双双迷惑而又好奇的眼睛看向队员们。简朴的衣服,光着脚丫或者穿着拖鞋,这就是队员们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为了更了解孩子们,义教组的组员走到操场,从询问名字与所在的年级开始,尝试与他们进行交谈。也许是由于语言不同(他们讲客家话),用普通话交谈有点不习惯,他们都比较害羞,一问一答的交谈虽然不免有点枯燥,但是相互间偶尔的相视一笑,使大家确认了一点——他们愿意接受我们,这让队员们十分高兴。
与孩子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那么地简单而又亲切。

老师们第一次跟学生们见面
充满渴望的等待
也许是因为新鲜,也许因为我们与孩子们平常接触到的老师不同,他们都愿意与我们接近,而且上课气氛非常好,上课的内容也记得特别熟。
更令队员们吃惊的是,他们每天都来得特别早。队长严令校门须于早上7:30和下午2:00打开,不能提早,保证其他队员的休息。尽管跟孩子们强调多次不能来得太早,然而每天总有好多瘦小的身影在门外等候,有的甚至提前1个多小时到来。他们不时在窗边探出个小脑袋,眼睛环顾校园内,目光偶尔与我们交汇,是祈求?是渴望?仅仅是目光的交流已经使义教组员们不忍。有一次,心软的两位组员在门外陪伴他们差不多一小时。“老师,开门可以吗?”“老师,我明天还会这么早来的。”……
孩子们每天充满渴望的等待使我们既苦恼又感动。

孩子们似乎对老师的学校很感兴趣
调皮的他,害羞的她
队员们反映说,当地的孩子,男孩子比较调皮,女孩子比较害羞,这种状况无论在上课还是课外都显露无疑。特别是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班上的男生虽然有点吵,但是很积极,而女生呢,就算是被点名起来回答问题也不怎么情愿。
就拿四年级的振瑜和丽娴来说。振瑜每天上课都积极地举手发言,那一声“老师,我会”往往响彻整个教室,虽然他调皮的时候要老师喊破喉咙才能压得住。而丽娴呢,上课时总是静静的,很乖,但是刚开始时很少举手,总是用那双水汪汪的眼睛害羞地望着老师。他们两个可以说是义教孩子当中的典型代表。
令队员们欣慰的是,女生们每天都有着变化。甚至于到了最后上课的积极程度已经可以与男孩子们旗鼓相当了。然而那群男孩子却越来越调皮,上课已经开始坐不住了。但是那一双双举得越来越高的小手,总令人脾气尽消。
调皮的他,害羞的她,变化着,发展着,组成了我们义教欢乐的课堂。

孩子踊跃地把手工成果展现在相机面前
饱含情谊的书信和小礼物
平时除了言谈交流之外,孩子们还很喜欢塞给队员们小纸条,里面都是一些想对老师说的话。记得第一天,负责教四年级英语的队员就收到了一张小纸条:老师。我的英语水平很差,可以帮我补习英语吗?一句简短的问话,却传达出了一种对英语学习的深深渴望,如此之举,队员当即答应。此外,有的同学为了让老师记住自己,时而塞给老师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叫某某。还有的纸条上面写着对老师的印象和感觉。简单的方式,却在队员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显得特别重要。
最后一天,有的孩子带着自己写的信和小礼物给喜欢的老师,队员们收到信和礼物都特别感动,这不仅仅是感谢,更是对三下乡义教的肯定,是与孩子们之间的情谊的载体,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临走时一个小女生塞的一张小纸条
这群山里的孩子,天真无邪。
义教的回忆太多太多,离别时,孩子们纷纷而至,队员们深深的不舍只能用与他们开心的打闹来掩饰。希望用照片把回忆定格,却发现,它所带来的感动从不曾停止地在内心流动着,缓缓的,暖暖地,让人一生也无法忘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