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07三下乡】下乡调研笔录:走沙糖桔之路 成就创业梦想

文字:新闻肇庆封开队 林龙勇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8-01 点击数: 分享至:

  
  近日,新闻学院封开白垢队调研组的同学一行5人,顶着炎炎烈日深入白垢镇各村各户进行有关该镇就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调研组的同学来到白垢镇水果沙糖桔发展大村——湻村进行相关调研。

  在前往湻村的路上,清楚地可以看到地里、山里种着一排排的果树,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绿色。据调查了解,以前的白垢湻村,除了水稻等粮食作物外,几乎没有特色种植业。如今,在湻村,全村907人,家家户户都种果,沙糖桔种植面积达2000亩,人均种果2亩多。去年,全村仅种沙糖桔收入就达329万元,在全镇排在首位。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该村种植沙糖桔的家庭并不多,仅仅有两三户大户,其余都是较零散的个体家庭种植。而陶建隆,则是当初种植较早的第三大户。当地媒体也做了有关的报道,因此,笔者一行几人特意走访了陶建隆先生。


地里种着一片茂密的沙糖桔

返乡种果 坚持已见

  据了解,陶建隆十年前在佛山某印刷厂打工,结果因工受伤,造成四级伤残,其中在医院治疗就整整两年。2001年春天,陶建隆往回自己的家乡——白垢湻村,在这里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创业。陶先生告诉笔者,当初自己回家决定种沙糖桔时,村里的人和家人都是反对的,都说自己拿着几万块钱不去做生意,竟跑家种田。另外,在当时在村里种沙糖桔的大户很少,自己又是村里的第三户,没什么保障,而且成本却是相当的高,毕竟种沙糖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少也要三年的时间才有收成。面对亲人的反对与被称为“傻佬”的嘲讽,陶先生对自己说,“自己干,干出来给他(们)看看。”

  陶先生一鼓作气,就向农信社贷了1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元,按照当时每亩180元的价格,在村里租了10亩水田,与村委会签了25年协议,并买来800多棵果苗,进行排水栽种,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其实,陶先生下如此决心也并非一时的冲动,他告诉笔者说,初中毕业后,他便到四会打过工。自己了解到,四会市是沙糖桔买卖中转的重要区域,很多果农会将沙糖桔带到那去买,也有外地的商家前来购买。因此,自己也便掌握了部分经营销售情况以及一些市场商家的信息,也是为自己后来种植沙糖桔埋下了契机。

  今年是陶先生种果的第六年,但其中却有艰难的阶段。在种果的前三年是最困难的,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租地10亩,每年租金要1800元,农药化肥则要两三万,三年时间投入的竟有10多万,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别人借钱过日子。所以种沙糖桔不是说种就能种的,要有敢于挑战与面对困难的勇气才能去种。


青青桔子挂枝头

利用信息 为己服务

  在陶建隆的简单朴素的家里,除了一台小电视机等必需的生活用品,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桌上摆放的电话和电脑。当笔者问及他如何利用电脑时,他说,自己常常会上网看有关种植果树的知识,尤其是到华南农业大学的网站上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如之前自己学习到的“保果”技术等。还有就是查看有关气象信息以及市场信息,以保证自己对果园正确的经营管理。

  据悉,2005年陶先生的沙糖桔挂果了,当年收入3万多元。他又在原基础上扩种了20多亩,增添了马水桔、贡柑等品种。去年,他的水果产量达4万多公斤,收入17.5万元,成为白垢镇典型的种果大户。

  笔者就当前沙糖桔的种植户越来越多的情况,询问了陶先生关于其销路的问题。他说,尽管种得人多了,但还是差不多的,因为以前是四会那边的商家上门到各果农收购沙糖桔,而现在有了很多北方外省的人来收购,如杭州、四川等各地都有。自己手里也有一些固定的客户,到了收获季节,自然就有客户到他的果园来。

  在交谈过程中,陶建隆抱着自己刚出生几个月的小儿子,脸上一直挂着开心的笑容。他的右手手指可能是因伤而无法弯曲的样子,可是却给人一种特别灵巧的感觉。可能很多人会关注他曾经如何致残而后来又怎么样的,可是笔者却更多地看到他一直以来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自信。陶建隆从一个初中毕业生走上社会打工,经历风风雨雨后,又找到适合自己正确的发展道路,不顾他人的意见,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正是这样,陶建隆在种植沙糖桔这条路上成就着自己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