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07三下乡】下乡日记三则

文字:西语韶关乳源侯公渡支队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8-04 点击数: 分享至:


  队员平珂:启程义教篇

  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早上7:30,西语学院的一支前往韶关乳源的分队起程。我们背着锅碗瓢盆,拎着油盐酱醋,捆着衣物塞着盘,缠在广外正门口。多亏热心保安帮忙照了一张集体相,我们抽出院旗和队旗,挥汗如雨,意气风发。

  经历了混乱的火车,烟尘滚滚的大马路,我们终于站在了乳源侯公渡中学校门面前。蓝天白云尽收眼底,清风绿树,让人忽然联想不到下乡字眼。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心情从第一天开始就愉悦了起来。

  义教共分为六天的课程,每天上午8点到11点。下午从2点半开始是兴趣班,也就是第二课堂时间,我们搅尽脑汁发明的第二课堂课程包括手工制作、羽毛球、篮球、唱歌、书法等等。每天上午前三节几乎都是英语课,分别为英语音标和我们自备的新概念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大部分从初一才开始学英语,只有一小部分在小学五六年纪的时候有接触过英语这样东西。

  由于音标基础甚是薄弱,学生们常常是死记硬背,多数情况下是硬着头皮把不知道怎么读的字母乱七八糟地拼起来,后果当然是不堪设想。不懂拼读单词而且很容易发生拼写错误,一开口便是客家腔调,语法混乱,错漏百出,他们自己也非常焦急。但是因为极少听标准的英语磁带,而且也甚至从来不运用英语这种语言,在我眼中他们对英语还是很陌生。

  给他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和阿杜尝试用英语词语接龙的方式来看看他们英语单词的基础如何,效果是dog – go –oh – hi – idea – apple…用的单词很短很简单,很奇怪他们知道单词cry(哭)、shy(害羞)而不知道单词smile(微笑),因为在小学的英语学习中cry和smile是一同出现的,而shy在初中才露脸。忽然觉得他们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没有秩序,完全不能对症下药。这让我和阿杜眼前一黑,找不着北。

上课
纵使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在摸索中开启了义教之旅

  起初还真的不知道怎么教,后来有一位名叫冯振发的热心同学硬要把他们的英语教科书借给我们,我们当然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二话不说,欣然接受。随即就发现他们英语课本的教学顺序和我们小时候的不太一样,单词有些太难有些简单,语法快讲到定语从句了。我们大家一致认为对于刚学英语一两年的孩子们,定语从句有偏难的嫌疑。我心疼他们每天学着这样不合适的课本。

  他们虽然语音不准,但对英语却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时候也对之赋予了极大的热情,一遍遍地跟着我和阿杜念课文读音标,开开心心的,虽然有的时候感觉到他们很困很累,农忙时节他们的父母忙着收割,他们也得帮上几个忙,偷偷地打着哈欠却仍然继续跟着我们大声响亮地读音标念课文,看得我满心感激。后来的几节课我和阿杜用给学生们听写的方法来帮他们巩固音标,第一次听写下来,简直让人伤透了脑筋。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每天领着他们复习一遍听写过的音标,终于有一天他们的听写有了起色,我和阿杜深感欣慰。

  可惜时间有限,他们好不容易从“上课比下课沉默”转变到上课唧唧喳喳“欺负”我们,好不容易让他们的音标有起色了我们却要走了,很不舍得。我们看着几十个孩子的眼睛,心里软巴巴的,只是嘴上却不停假装严肃地说:还有哪里不会啊,赶紧问啊?我们还能解答啊!

  记得第一天问他们最想我们教什么的时候,他们斩钉截铁地回答——英语。然后我们很“无奈”地说除了英语呢,他们灵机一动,非常醒目地喊出“法语”二字。为了填补多余的时间和满足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少有的求知欲,课上我们教了“Bonjour”(法语您好)和“Salut”(法语你好)。结果,一下课客家腔的“笨猪傻驴”弥漫着整个教室,我感觉到幸福。

  离开的那天,我和阿杜让他们写小纸条送我们,其实并没有寄予太大的希望。因为孩子们平时都很内敛、很安静,很少会主动找我们聊天或问问题。然而“命令”下达后,小纸条撕得整整齐齐的,字写的比平时听写时候端正许多,嗯,我知道了,这是感情的痕迹。


  队员蔡薇薇:调研篇——“心”苦的调研

  调研总是“心”苦而印象深刻的。

  7月22日,我们随队到一条偏远的村庄做调研。在那条仅有20余户人家的村子里,我们挨家挨户地访问,与当地的居民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那天天气非常的炎热,汗水湿透了整件队服,说话说得口干舌燥,我们都不觉得辛苦,但是那天我们却非常的难过。

  我们的问卷当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如果有机会你会不会选择到城市里生活?当我们在一个小妹妹家问到这个问题时,她开始眼泛泪光,她说,城市里面的人都非常漂亮,穿的衣服也非常漂亮,自己穿得这样,城市里的人会看不起自己的。她虽然没有正面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却在她的言辞和泪水中得到了答案。队友们忙着安慰她,我却心疼得说不出话来,我在痛苦中无法自拔。

  原来在城市的另一端,有这样一群既向往城市又畏惧城市的孩子。城市光鲜亮丽的外边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让他们时刻憧憬那里的繁华生活。但是城市冷酷无情的内心却把他们吓得远远的,让他们恐惧那里的生活。

  我突然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可怜的孩子。农村里面的孩子们以山为伴,以水为邻,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污浊的空气,享受这纯天然的生活。邻里之间如亲朋故友,互相帮助,相处融洽。而我呢?以水泥墙为伴,以人工湖为邻,习惯了城市的吵闹,习惯了被污染的空气,远离了大自然,邻里之间形同陌路。作为一个城市里的孩子,我为自己感到可悲,我感觉到自己的贫穷。我拥有的只是华丽的外面,内心却是空虚的。

  没错,上帝造人是公平的,当一扇窗户关闭的时候,他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户。乡村孩子虽然不能拥有繁华的都市,但是他们却拥有都市人所没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对和热心帮助。


  队员杜臻:随感篇——345公里的零距离
 
  7月14日,我们从广外出发,中午抵达乳源。一开始到侯公渡中学,第一印象就是那里很冷清:敞开的大门后没有一点动静,炙热的阳光烤着地面,突然有了一种莫名的焦躁。

  到了的第二天,我们两人一组分配到不同的班上课,我们自我介绍之后,让他们也自己介绍一下,他们好像在应付我们,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热情。

联欢的合唱
用我们的热情去融化你们的冰冷

  7月18日早上,我对他们说:“第二天我们要到早市集做宣传,住得近的可以过来看看啊。”他们很多人都答应了我……然而第二天,我就走在我们队伍的最前面,一心想着,我能第一个到集市,也就是我们做宣传的地方,然后看到他们在欢迎我……结果,只有一个女孩路过,又走了。那时候,我开始不解:别人说,他们的学生都很热情,怎么我们班的就这么冷淡呢?当时又是妒忌,又是伤感。

  直到有一天,我才发现他们心里并非如表现的那么冷淡。

  课上,我说:“音标不好的出来吧,我帮你单独纠正一下。”结果好几个男孩同时站了起来。临走的前一天,我们做完调研后,就去了白石岩游览。几个和我们同游的学生先回家,我们在车站等了很久。当车经过离车站不远的一栋楼的时候,刚才走了的学生在楼下看着我们。是他碰巧刚回到家楼下,还是一直在等我们坐的车路过呢?我会相信后者。

  最后一天,我说,我们要走了,他们问:“还能见面么?”我说,也许不可能了。他们静了很长段时间……我叫他们,你们写点什么给我们吧,他们就低下头,一直写了一节课。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们那么认真的写东西。后来,我叫他们把自己的样子画在黑板上,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班上看上去最小的男孩——邓辉,就上去画了一张哭着的脸。他的眼睛红红的,却一直坚持笑着……

  那时候我才明白,或许,他们是不擅于表达,也许,他们心里都明白……明白NOUS VOUS AIMONS(法语,“我们爱你们”),这是我们教他们最后的一句话。

  回到家,有几个学生发短信给我了。那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位学生给我的留言:“我们两个城市之间,345公里的距离,但是,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