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9日傍晚,大学城中心湖旁平台上,五颜六色的滑翔伞装饰着天空。一群滑翔爱好者们在这里练习滑翔伞运动,吸引了大部分路过的学生驻足观看。他们是广州某滑翔伞俱乐部的会员,趁着当天风势好,特意来练习滑翔运动的起飞和降落动作,也就是俗称的“逗伞”。
“拉左边刹车”“拉B组绳”“慢一点,慢一点”“起来,转身”,只听到教练在一旁不停地说着口令,耐心地讲解着动作要领。
滑翔“发烧友” 为了梦想而飞
戴着头盔、穿着护膝,全副武装的小李,正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起飞的动作。从事IT业的小李,半年前加入俱乐部,从此开始了“飞翔”生涯。“有人说滑翔伞运动是空中鸦片,会让人上瘾。你看我,现在每个星期都要抽时间出来‘飞’。”面对记者,他笑着说。

双手握紧,奔跑
“逗伞”的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今年已经60多岁了,是滑翔伞俱乐部里年龄最大的会员。和几位年轻人相比,老人的飞行技术可是毫不逊色。他曾经在400米的高空连续飞行过两个小时。问及为什么要飞,老人以一句“为了梦想而飞”作答。老人说,想飞是小时候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人类很久以前就开始尝试的,现在有机会实现飞的梦想,一定不能错过。他至今也难忘第一次飞上天的感觉:“没有了时空概念,陶醉其中,真的难以用言语表达。”

教练在给运动员讲解
比起这几位老手,新人小陆的“逗伞”动作显得有些生疏。他加入俱乐部不到两个月,前一天才拿到自己的滑翔伞装备,今天就迫不及待来逗伞了。他从小就梦想能够飞上天,后来从网上得知这个滑翔俱乐部,就马上加入了。他说,滑翔运动投入相对小,一套约花费2万元,已经是所有飞行器材中最便宜的了。小陆是典型的滑翔发烧友,为了能够出来“逗伞”,常常提前下班。“啊!飞啊!”他大声喊道,顺着风向,做了一个起飞动作。
滑翔运动 国外风靡国内冷清
从事滑翔运动3年多,在500米高度累计飞行250个小时的教练向记者展示并讲解了滑翔伞的构造。滑翔伞主要由伞衣、伞绳、组带、座袋、副伞等主要部分组成。副伞放置在坐袋内,在高空飞行遇到突发事故可以作为救生伞使用。伞绳共分A、B、C、D四组伞绳,还有两根操纵杆,俗叫“刹车”。一副滑翔伞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大概可以在空中飞行300-400个小时后就需要更换。

在夕阳下起飞
目前,这个滑翔伞俱乐部成立2年多,有会员30多人,其中一位会员还是大学城一名大一女学生。俱乐部有时会组织会员去顺德、佛山、中山、汕尾等地一些指定的滑翔基地去滑翔。有时候也会组织观摩一些比赛,教练透露,他不久后要去昆明参加一个全国性的邀请赛。
谈到滑翔运动的现状,教练显得有些担忧。滑翔运动在欧洲非常普及,而在中国却很少有人从事这项运动。教练给了记者一组数据:瑞士约有700万人口,有三万人从事滑翔运动,中国有13亿多人口,却只有四、五百个人经常飞行。全国的滑翔俱乐部有60多家,国家正式注册的会员也达到3000人,可是真正经常飞行的却是极少数人。

张开伞,迎风飞翔
“很可惜,这么好的运动,却没有在国内普及。”教练遗憾地说。他认为宣传不多,造成人们对滑翔运动认识不够,是导致滑翔运动没有推广起来的重要原因。
“逗伞”场地难寻 中心湖平台成为最佳
对于滑翔爱好者来说,场地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飞行的场地,也需要练习起飞和降落动作,也就是所谓“逗伞”的场地。据教练介绍,由于滑翔对风速要求过高,3米/秒~4米/秒的风俗最适宜飞行,而风速超过6米/秒就不能飞行了。一直以来,寻求“逗伞”场地也一直都是令滑翔爱好者头痛的问题。
俱乐部有个会员家住在小谷围岛上,后来发现了中心湖大平台这个地方。据了解,他们在广州甚至周边地区也有一些其他的练习场地,但以大学城中心湖平台最佳。平台四周开阔,风速持续平稳,是他们选择这里的最主要的原因。大学城的人群以学生为主、环境好、治安好,也是其中考虑的因素。他们随行的车上带着风筒,用于测量风向和风的强度。

车上的风筒,用于测量风向和风力
他们非常关注天气预报,从前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得知当天的风势很适合“逗伞”,于是下午两点多就来到平台里练习,一直到晚上8点多才离开。
附 滑翔运动链接
滑翔飞行原理和构成
http://www.8264.com/8846.html
滑翔历史
http://www.8264.com/1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