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教学实践周】中文学院赴黄姚开展创意写作训练营

文字:中文学院 图片:中文学院 编辑:张甜甜 发布时间:2019-01-23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月15日至25日,我校中文学院联合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贺州学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古镇,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岭南—黄姚基地中国创意写作训练营活动。这次创意写作冬令营活动作为中文学院教学实践周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深入了解当地民风民情、捕捉创作灵感、锻炼写作能力、激发创意思维。

三校于黄姚门楼前合影

初访黄姚,砥砺前行

15日抵达黄姚,汉语言文学系教师朱志刚与何少轩带队指导并分别给同学们详细说明了本次冬令营的调研目的以及调研期间的“211计划”任务安排,并就主题性日记的写作方法进行了具体讲解。

听取了前期计划安排后,一行人紧接着开始了古镇的实地初访,为未来几天的调研开展做准备。初次短暂的走访,黄姚古镇不仅印证了一行人对其青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原始映像,也印证了古镇居民的淳朴热情和好客善道。带龙桥头一位售卖手工艾糍的奶奶现场演示了艾糍的做法,讲述了黄姚的特色小食传统以及饮食文化内涵;“莫老爷饭店”窗下,主人手指墙根形似蛇头的大石,一一道来南蛇出洞的传说、隔岸神龟对望和真武山由来的的故事,等到提及自家饭店的老房子,老人眼里仿若闪过了半个世纪里古镇的草木枯荣与历史变迁;“司马第”的大门紧闭,人踪不见,又展示了古镇的另一面。

16日,一行的首要计划仍然是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形成对古镇的总体印象,确定各组的调研兴趣与调研主题。在走访中,许多新发现正逐渐显露在众人眼前。与当地一家客栈“圣旨府”主人和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的访谈中,三个全新的信息点展示在访谈者眼前。一是古镇客栈所有者不全是当地人所有,外地人亦凭借着一腔热爱融入其中,同时也为当地文化传承和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二是古镇近年来的古建筑保护进展总体顺利,注重新事物与古建筑的融合基本深入人心,尽力拓展古镇的游客容纳范围;三是古镇文化旅游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许多广东的投资商涌入黄姚,古镇格局将面临较大变动。

与圣旨府主人的访谈

一步一景,黄姚的历史文化厚重感隐藏在每一棵古树、每一座老宅、每一副对联匾额、每一块石碑雕刻、每一个客栈、每一位黄姚人、甚至每一处新开发的土地和街道之中。朱志刚在总结中表示,黄姚可挖掘的地方的确很多很多,就等着同学们去探索,去聆听,选取一个切入点,用青春的智慧和创意写作的思维去解说背后的黄姚故事。”

继往开来,探索不止

1月17日至18日,我校创意写作冬令营师生在当地中学老师黎老师的引路下,前往当地文峡山文明阁探寻解读颜真卿“鸢飞鱼跃”笔迹碑刻、刘宗标“小西湖”笔迹碑刻等珍贵碑刻,就日渐风化模糊的碑刻的文本备份与研究设立专题研究;与黄姚古镇退休老支书莫显家和昭平县黄姚中学前校长进行了深入座谈,对黄姚古镇的碑刻碑记、对联匾额、神灵信仰、人文历史、酒文化、古镇故事等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师生九人两两分组围绕初步确立的五大专题,走出课堂,走近黄姚,结合所学知识切实开展田野调查,以行动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硬道理。

探寻文明阁颜真卿“鸢飞鱼跃”笔迹碑刻

19日,贺州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抵达与我校成员汇合后,经三校老师讨论交流,结合同学们个人兴趣爱好,重新商榷了五大专题所负责的人员名单以及任务安排、田野调查形式。三校师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围绕各自负责专题,穿梭在黄姚的大街小巷,成为黄姚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位黄姚客栈老板对冬令营的到来与意义表示了大力的欢迎与赞赏,她说:“黄姚景色如画,近年来旅游业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终究发展轻视了人文文化的建设,让人惋惜。你们的到来正好为这个局面出提供了一个解决的契机。”19日晚,三校举行了三校创意写作交流座谈会,三校师生就创意写作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式以及写作经验进行了充分的交谈。黄姚作为一个陌生的第三空间,让同学们真正静心去倾听当地人的故事,关注人文,关注自然,真正做到写作自田野中来。

三校创意写作交流座谈会

21日,训练营全体成员与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梁世伟以及主任助理吴红丹进行座谈,就黄姚的历史,三校与黄姚合作成立创意写作基地的可能性,高校参与促进黄姚文化的保护与传扬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梁世伟表示:“我个人很希望你们能参与黄姚的文化建设,我们也在努力争取合作的平台构建。”

与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区管理委员会座谈

本次岭南—黄姚创意写作训练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地走访调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深入了解当地民风民情、捕捉创作灵感、锻炼写作能力、激发创意思维、讲好黄姚故事,取得了阶段性的调研成果,还实现了跨省区、跨院校的实质性的师生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