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视点】大学建筑的精神力量

文字:宋金峪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3-04-04 点击数: 分享至:
(评论员 bossa nova)今年寒假去了一趟武汉,几天的时间里逛了武昌的几所大学。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却仍然没能让自己的足迹遍及武汉大学。偌大的一个学府,最让我惊讶的却是校内到处可见的建筑工地。有人讲武汉的冬天像柔软的冰淇淋,但我所见的却是一个尘土飞扬的城市,有一次我居然在一个十字路口看到不同方位的三台起重机!而武汉大学满地的黄泥,不停出入的泥头车,还有穿梭于樱花树和梅林园的捂着鼻子的大学生,让人实在有些感觉不适。   当然不止在武汉大学,在武汉体育学院,在武汉理工大学,随处可见的是大型的路面翻修。我在武汉的这几天里,感觉整个武汉都处于忙碌的建设之中。其实,又何止是武汉有她发展成大都市的雄心,中国的城市都在向现代化的标准看齐,城市里的大学也在努力地朝现代化靠近。   建设,再建设。新的蓝图,新的规划,新的目标,新的工地。回到广州,回到学校,打开校园网的主页,你所能听到的是关于大学城的规划,所能看到的是自己所在的大学同样地开始尘土飞扬,满路泥泞。夜晚强烈的聚光灯刺激着我的双眼,朋友抱怨说他快被机器声吵得睡眠不足,精神分裂。机器有节奏地制造有旋律的噪音。然后,我们拥有新模样的校园。当初夜晚里起重机上孤独闪烁的两个小红灯可能就是未来太阳光下玻璃反射出点点光泽的地方。   建筑,总是要付出代价。我们善于破坏旧事物,更善于建设新世界。中国的许多城市可以利用扩大内需的机会,用推土机简单地夷平那些过于平静破旧毫无现代化气息的老街,再用混凝土浇筑一个全新的城市。这个时候,很多人发现当老街变成大道,悬梁化为钢筋,美丽的街灯代替了发黄的照明,现代性在中国的某种空虚却早已使曾经散发出的文化香气消失殆尽。   于是,有人出来反对,有人出来叹息。有的人获得了热烈的鼓掌,有的人却背负上历史的骂名。 我仍深深地记得和朋友去逛武汉大学,在门口看到武汉大学的牌坊,他对我说,他第一次看到牌坊上的“国立武汉大学”,内心真的是肃然起敬。我绝对不会怀疑他的真诚。因为这犹如我第一次走入中山大学所能感到的别样的气氛。武大正门外的闹市完全可以比肩中大正门外的闹市。武大外公车站的公车路线牌可以被办假证的广告完全地覆盖,中大外混杂的人群可以挤满公车,公车又可以挤满街道。但,同样的,跨过那道正门,走过幽静的树林,你却可以感受到一种理性和冷静的力量。你可以使自己摆脱浮躁,寻求一种叫做精神的东西。   大学的精神,永远不是一天可以建立起来的。校园文化传统,又怎么可能去简单地定义?浮躁只会让人空虚,盲目追求现代化只会让人迷失。美丽的商业化浪潮也许会涌起你心灵的躁动,但它们的命运只可能是瞬间即逝。   此刻,也许有的学生依靠着20年代的老墙,有的学生端坐在按宾馆标准设计的公寓,但他们可以读同一本书,可以思考同样的问题。在精神的世界里,他们在自己的脑里构筑着同样的东西,尽管他们呼吸着不同的空气。   很多人讨论读大学的要义。为了学会一种技能?学会如何交际?还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能得到多元化的答案,社会不再存在一种准则,精神的世界也可以丰富多彩。大学的传统也变得需要刷新。时代不同,世道不同,人的语境也差别甚大。很多观念被淡忘,自然又有很多新的东西得势。人的思想总能构建新的话语;解构一种思想绝对不是推翻一座旧楼可以相比。精神的东西看起来虚幻,不真实,但物质的实体除了给人感官的享受,余下也只是冰冷和生硬。在我们眼里闪烁光辉的任何实体,之所以触动我们的心灵,不仅在于其结构上的完美搭配,还在于其精神力量的强大。这正如一杯浓茶的余香,总能散发动人的芬芳,让人意犹未尽。   大学建筑的核心是不是应该落于高大雄伟的行政楼或教学楼?是不是应该勤于多搬几台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幻灯机或多媒体系统进入课室?不,这些永远都会成为堂皇的转眼即逝的外表。这是一个类似讨论我们的城市需不需要标志性建筑的伪问题。一个城市的建立决不是简单通过搞标志性建筑匆匆了事,正如大学的图书馆才是我们建筑的核心。建筑图书馆,也绝不是在平地上竖起一座高楼,没有有思想的书占据书架的一角,再富丽的外表下藏着的也只能是无意义的建筑空壳。有人这样写道:“人文主义者花费数百年努力把大学变成最重要的社会机构,即使在任何的环境里,大学都是相对值得向往的读书场所。”我同意他的观点以至把这句话抄在这里。很多人容易被物质迷惑,被精神所绑,他们可能陷于书海而不能自拔。但在大学里,你能读上你想读的几本确实值得你陷进去的好书,那才是值得你无怨无悔的。   认清我们的建筑的方向吧,不要委屈了曾经深受尘土污染的空气,更不要疏忽了行走于那些尘土中眼神迷茫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