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大学与我】走出“自信”的误区

文字:李文龙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3-06-10 点击数: 分享至:

  在媒体上或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声音:涉足社会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自信,或者:有信心未必就赢定,但没信心一定会输。然也。但是,自信到底是什么?自信在我们这一代的价值体系中究竟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是不是已经像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最不缺的就是自信呢?
  一位92届的广外毕业生在应邀给在校学生提供应聘建议的时候说:“应聘的时候——事实上,无论什么时候,我觉得还是谦虚点好,不要过于盲目自信,摆出一副‘目空一切,舍我其谁’的样子。”有人反驳说,这只是平庸之辈的处世哲学,并不适用于追求卓越的人群。那么请将翟佳当作参照例子。翟佳,这个广外人都应该听过的名字,他取得的成绩毋庸多言。在一次由他本人主持的音乐讲座结束后,他在离开之前还特意向帮助自己调试麦克风和电视机的同学致谢。这充分说明,谦逊作为一种对待自己身边人的态度,与自信是没有本质上的冲突的。
  有人说: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含蓄和自我压抑已经够多了,敢于放胆展现自己,正是时代发展推动下的产物。前几年在北京曾经传出过这样的消息:某些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在应聘时屡屡遭遇一些大型公司的红灯,原因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过于依仗自己来自高等学府的身份,目空一切,一意孤行,缺少起码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同事和上司觉得难以相处。我们起码可以在这个例子上看到,自信不是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也不是坐井观天,夸夸其谈。敢于展现自己固然值得称许和提倡,但前提必须建立在清晰明确的自我定位和外界关系判断上,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浅陋和幼稚。前足球名记李响作客我校新闻系的时候,谈锋甚健而不失礼貌,思路清晰而态度真诚,而后又不厌其烦地与每位提出要求的同学合影留念,其稳健、自信的作风教人折服。这无疑都得益于她在平时工作中积聚起来的对周遭事物的强大的观察能力。反观在场的一些提问的同学,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竟然有人问到“你在米卢时期仅仅充当了一个记者的角色吗”这样的问题——难道我们用这样的问题去迎接一位尊敬的朋友? 难道问题的尖锐程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水平?
  我们反对唯唯诺诺,噤若寒蝉,因为我们不赞成话语权的垄断;也不赞成附和权威,丧失主见,因为不提倡对改进和创造精神无异于残酷地压抑人性;但我们同样不赞成将自己的良好自我感觉无限地放大,因为这更加会影响我们对周边环境,对自己和他人关系格局的正确判断,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判断——譬如说,在应聘现场面对的面试官的时候。
  在我看来,自信应该是谦逊有礼,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下的衍生物,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强烈的自我心理暗示,也是能够通过言行举止折射出来的雍容有度的人格魅力。自信,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与其他能力并列的一种能力,所以才有“自信力”一说。它只能作为一种自然心理意识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使人由衷赞许,教人心悦诚服,而不是游离于性格之外的,在特定时候才穿上去的一件“外套”。因为这不仅与个性的发展背道而驰,更容易不断在心理倾向上不断强化这种错误的情绪,引诱人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谈及大学生对“自信”含义的误读时,很多批评的言论都将矛头指向大学生个人品质;事实上,我本人更加愿意将个中原因归结为对现代精神的不正确理解,因为视野和知识面的狭窄常常导致大学生对价值体系的不当理解,而能够早日觉察和纠正自己对某些理念的错误理解,往往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对于“自信”,我无意在此进行更多的“例证说明”,也无意故作姿态,作居高临下的俯视批判。其实笔者更愿意说的是:是时候了,让我们一起来结束它,建立起我们的“新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