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曾在校园看到过各个社团的横幅、海报、活动报名台。大多数人都会是一个甚至多个社团的会员。社团,是高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同的社团折射着风格各异的社团文化。我校现有39个社团,分为学术、体育、文艺、综合四大类,社团大至三百多人,少则四十多人。社团的存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相互促进的机会,社团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我校的社团文化现正蓬勃发展着,然而,发展背后,也存在问题的是难免的。
记者接触了我校目前规模最大的社团——ENGLISH-CLUB的会长戴曼,她谈起了现在社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设想。对于现在社团的发展,她还是比较满意的, ENGLISH—CLUB作为一个英语类社团,背靠广外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亦正是E-CLUB规模庞大的主要原因。社团充分利用着外语外贸类院校的天然资源寻得发展的空间,如联系外教开设E-Corner、英语讲座、举办英语晚会等,因为学生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开展还是顺利的。但由于社团只是一个“民间组织”,有时在活动场地的申请上还是会遇到问题,若社团与学生会的活动“撞期”,社团要让步于学生会,计划会因此打乱。社团刊物《潮》是E-CLUB的品牌之一,但4元每本的高昂成本令刊物每学期只能出一次,经费的不足成了制约发展的因素。现在,社团正向着与其他文化结合的方向发展,如联合其他社团、高校开展活动,与不同领域文化(如已举办的云山咖啡节)融合。
其实,除E-CLUB外,学校里很多社团都是以校专业为基础创立的,如国际贸易协会、E-JUNGLE、工商管理学会、法学社、财会协会与物流学会。借助于专业的特点,他们一般会有稳定的会员数目,而且所举办的活动大都与专业相关,能吸引一些该专业的学生。但亦囿于专业,所谓隔行如隔山,除了英语社团外,这些社团都令很多“门外汉”望而却步,这就造成了参与面相对较窄的问题。
篮球在我校有着众多的支持者,于是篮协理所当然地也就有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篮协会长刘天全谈到,篮协是一个“群众基础”较好的社团,但还有两大因素制约着社团的发展:人力与场地。目前社团内部的骨干都是大三大四的高年级生,社团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因为篮协会负责着广外各大篮球赛的裁判工作,所以人员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轮滑协会算得上是校的非主流社团,副会长Eddy向记者说起了协会的一些情况。“场地不足是一个大问题啊。” Eddy有些无奈。原本他们是在排球场侧玩滑板的,场地本来就不宽裕,现在足球场在维修,足球训练又移到排球场,这样问题就更加突现出来。他们有时会踩着滑板穿梭于人群中,有些人会认为他们过于张扬,但他认为这只是人们对街头文化的不理解,他们要张扬的只是个性,他们是因为热爱、享受这种运动与文化才走在一起。在享受的同时他们会顾及到安全问题的,Eddy笑着说道。场地不足成了各大体育类社团的通病。既然学校鼓励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那是不是应该先调和一下这一矛盾呢?
某学术类社团甫一出场,便招来一片嗤笑之声与怀疑的目光。对此会长解释道,对各个社团来说,大家所走的路线会不尽相同,多元的社团文化更有利于建立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况且他们的研究并非纯理论性的,亦并不局限于条框,更不是学生想象中的那种政治社团。目前社团还处于新生阶段,他们会逐渐为社团的文化找到合理的定位。看来,类似这样的学术类社团,要走的路还很长而且曲折。其实,社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