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我眼中的校园文化] 呐喊:校园文化

文字:朱凤麟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3-11-18 点击数: 分享至:

 

古人有句话:“人之性,如水焉,置之方则方,置之圆则圆。”说的是环境对人性情的塑造力之大。对于大学生而言,广阔的校园环境正是影响,塑造其气质,品行的直接外部因素。而学子们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也都会“烙”上学校的印记。比如张朝阳身上的北大雍容之气,余秋雨笔下的上戏典雅之风。

 

感受于大家风范的同时,我们不禁环顾四围,广外的校园又有怎样的文化?我们的身上又将被烙上怎样的印记?但我们却又看到了什么?扑面而来的是“HOT SALE”,“I WANT……”张扬地占领着宣传栏的“黄金位置”;而各种考研信息,学术研讨,讲座通知在不起眼的角落孤守,直到破残不堪,直到字迹无法辨认,仍旧少人问津。还有举办得轰轰烈烈的MODEL大赛,各种“嘉年华”和留学咨询会无不是人满为患,场面壮观。而相比之下,“知识百讲”“学术讲座”却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但在同类的大学里,这两类活动得到的是完全相反的回应。这样的反差,令人汗颜。

 

如果说浮躁是因为学校的年轻而令学生在参加活动是无所适从的话,那么,作为治学之根本:课堂,又是如何呢?曾听一位教授感慨,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太过PRACTICAL——急功近利了。教授教过商务翻译(选修),上课人数多达五、六十,全是一副孜孜以求的好学模样。教授毕竟渊博,不但妙语连珠,而且有不少“难题”,一次讲到广告翻译,他指着“ASK FOR MORE”问到,看见它会想到什么?“PEPSI”大家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教授摇摇头,再三启发:有关英国文学的,19世纪的作家,在伦敦发生的……依然是茫然的沉默。无奈,他只得不无遗憾地说,那是著名的《雾都孤儿》中OLIVER TWIST一句经典的对白。难道你们都没看过这些名著 吗?教授摇头感慨:你们的学习未免过于PRACTICAL,对于商业,金融就趋之若骛,一沾文学,文化就应付了事,这样不好……听着这番话,我不知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心情,讲台上的教授试图讲解商业背后的文化精髓,而座下的大学生却对此不屑一顾,无知而漠然;他们想得到的也只是最表面的而已。

 

肤浅,不是吗?不曾积累,何来腾飞?只有沉淀下足够的底蕴,方能厚积礴发。我们总在艳羡北大,复旦的文化氛围,然而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那里,文学,文化始终是师生共同的追求。在北大,文学社是一个传奇,传承着一个世纪的文化与传统,其中就有像“未名湖诗歌朗诵会”这样的盛会,几十年如一日,记录着北大的文学盛况,孕育了多少著名诗人。而在我们的学校,虽也有“文学社”,“读书社”,但少有活动,更多时候只是点缀而已,这样又怎么可能力挽狂澜,营造出文化氛围呢?

 

文化干涸的校园,无法造化灵秀之气,更无法成就卓尔的风范。但我们却不能把责任归咎于历史或大环境,历史只是时间的堆砌,文化更需要所有人用心地经营,因此,我们应为校园文化而呐喊,唤起更多渴求文化校园的心来共同经营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化氛围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