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中国英语考试毒瘤》的文章引起了各大高校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尖锐地抨击了当今的英语考试制度以及社会各界对英语的过分热衷,作者甚至将之视为“祸国殃民”的毒瘤。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看待这篇文章,以及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校基英学院的霍海洪院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霍院长,你好!近日,网上有篇抨击现今英语教学和制度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知您是否看过呢?
霍院长(以下简称霍):有所耳闻,不过还没有详细的看过。
记:《中》文中提到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英语都是必须具备的,换句话说,英语不好就不是好的人才。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霍: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赞成过分重视英语,当然除非你是英语专业的。而现行的英语考试制度和教学模式把英语放在了一个过高的位置,所以社会才会形成这种“英语不好就不是好人才”的判断标准。
记:那您又是怎样看现行的制度呢?
霍:现行的考试制度的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它或多或少地限制了人才的发展。比如《中》文中提到的现代汉语老师,专业水平很高,因为英语不过关而不能晋升教授就很让人惋惜。这样的情况不少。就以英语教师为例,按规定评职称时他们要通过第二外语的考试。而这就使得许多英语专业水平很高,业务也不错的老师因为二外过不了,索性放弃了晋升。
记:那您认为英语考试制度的改进应该主要朝哪个方向发展?而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谁,高校又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霍:以现代中国经济政治、国际、地位方面等各方面的发展来看,整个社会越来越国际化。而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英语,其教学是必需的。没有一定的国际语言基础,就不可能进行国际交流,就不可能具有国际视野,也就不可能谋求国际大环境下的长远发展。但是,英语教与学的目的都不能仅仅在于过级之类的应试教育,而应该更重实用性,“聋哑”英语是没有用的。至于各高校是不是在制度改革中起主要作用,我觉得不是。学校与学生距离最近,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主要是大环境的作用,这其中包括有政府性的导向,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大众媒体的影响等等。
记:学生在专业与英语之间应该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同学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您作为一个从事多年英语教学的老师是如何看的呢?可否给同学们一些学习英语的指导意见?
霍: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的意见更适合非英语专业的同学。因为英语专业的同学不存在英语与专业的选择,他们的专业就是英语,而且是深层次的学习,例如翻译、英语文学等。而非英语专业的同学就必须明确一点,英语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帮助你更好的学习你专业的语言工具。学习的目的要非常明确,不仅仅是为了过级,为了考试。证书是说明不了很多东西的,最重要的是能力。如果英语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都具备了,还怕过不了级吗?另外,就是方法的问题。学习任何课程都要讲究方法,英语也是。许多老师都常说英语并不是教出来的,它注重的是个人自动自觉的积累。宁可每一天只学1、2个小时,也不要把几天的学习时间积到一天,然后猛攻6,7个小时。
记:霍院长,最后一个问题是:您认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学英语存在哪些误区?应该如何改正?
霍:我觉得我们的同学在学习英语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应试意识太强,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有些同学觉得过了四六级之后就好象完成了任务,再无事可做,也有些同学一进大学就要求提前过级,并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讲有关四六级考试的课程,这些都反映了同学们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正如我前面所讲,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提高个人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个人要明确学习目的,理智的对待各种考试,这是非常重要的主观意识,其次学校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目前,基英学院也正在从各方面改进教学模式。例如,我们提出了“五个不一样”(教学理念不一样、课程设置不一样、教学方法不一样、考试方法不一样、学习环境不一样),在课程安排上,我们也考虑到了同学们读、写、听、说、译的全面发展,开设了综合英语、视听说、笔译、口译等课程。
采访结束时,霍院长谈到了他对广外学子的希望:“愿你们都能学好专业、用好英语,更好地适应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把祖国的优良传统带出去,也把国外的先进东西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