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句关于图书馆的箴言是这样说的:“有时候世界是没有边界的,可以让你忘却时间空间,像一只小鸟自由而富足地飞翔,如同在图书馆,任凭外面社会天翻地覆,幽回书馆却别有洞天,总能使你和社会有分寸地相离。这个时候逃离就是拥有。”带着这样的心情,笔者走进了我校新落成的图书馆。
从外观上看,新图书馆有一种非常舒服的充实感,以白色为主体色调,庄重典雅又不失轻巧精致。层层的阶梯通向图书馆的正门,巨大的格子玻璃窗透入午后慵懒的阳光,设计师把独特的规则感也融入了图书馆中,整齐划一的标识和箭头,为秩序井然的读者群的存在被赋予了灵动的韵律。滑轮小车不紧不慢地装着几卷书本在书架间穿梭,像是一叶扁舟,却能够如此完美地在文字的海洋中驾驭方向。检索区的上百台查询电脑,使读者不用在如同中药铺般的分类卡片前尝尽搜肠刮肚之苦。而新馆最大的特色,也许就是予人宽敞的空间感,一层的计算机检索区、新书陈列处,二层的书籍借还处和阅览区,三层的中文书籍区和教师阅览区,四层的外文书籍区,全都井然有序,没有人群的拥挤,没有空间的仄狭,读者置身其中,悠然自得,阅读的过程变得轻松、愉悦。置身于恢弘、大气的新馆之中,笔者不禁回想起图书馆走到今天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回溯过去,方能更加感受到旧貌换新颜带来的崭新与惊喜。
我校图书馆的变迁,经历了旧馆和过渡馆两个阶段。现在新馆的位置,正是原来旧馆所在。与新馆相比,旧馆的规模明显小得多:旧式的四层建筑,没有像现在新馆周边的草地、花木等环境点缀。旧馆早在四年前便已拆迁,所以现在大二、大三的同学对旧馆并不熟悉。据一位读“4+1”的师姐介绍,由于旧馆本身是原外语学院的图书馆,已有一定的年头,所以设施比较陈旧,地方也不大。另外,旧馆是使用卡片索引查找书目,而且在某些语种方面藏书不算丰富。例如日语资料的存量就十分有限,而且版本都比较旧,学日语的同学都不得不到校外去买书。在问到一些老师关于旧馆的观感时,他们都表示因为查书比较麻烦,去的次数也不多,所以印象不深。还有老师打趣说旧馆有些方面的藏书还比不上她私人藏书多呢。
原图书馆拆卸后,足球场旁的室内体育馆一、二层便作为过渡馆。由于场地面积所限,图书馆的许多功能在过渡馆中都得不到体现。如:由于一层大部分空间都要用来摆放供借阅的书籍,所以就没有空间提供桌椅给同学们在馆内自习或阅读,更不用说多媒体视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服务了;供查阅、搜索书籍的电脑只有寥寥几台,远远达不到广大前来借书的同学的要求。由于空间的仄狭,借阅区的书架与书架之间只有很少的间隔,一人站在书架旁,另一人就只能勉强侧身而过。此外,和现在新馆的书架人性化的设计相比,过渡馆的书架比较高,最上层的书常常让个子不高的同学“望洋兴叹”。在过渡馆里,许多同学都是在找到要借的书后便匆匆离开,因为那里实在不是一个能让人进行愉悦的阅读的地方。正因为旧馆、过渡馆的种种不尽人意之处,大家都热切期盼着新馆早日落成。
现在,旧馆藏书量不大、过渡馆功能单一这些问题都在新馆逐步得到了解决。新馆设有小语种文献部和独立的小语种数据库,涵盖了法、德、俄、西、意、日、韩、越、泰、印尼等语种的资料和文献,为学习这些语种的同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美国亚洲基金会向新馆赠送了一批原版外文书籍,丰富了新馆外文图书的馆藏;新馆提供的光盘刻录、扫描、打印、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多媒体视听等服务也充分体现了新馆的技术现代化。随着新馆藏书量的不断增加,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改进,同学们必能比以往更能感受到在书海遨游的无穷乐趣。
步出这足以让广外大人骄傲,让全省高校惊羡的新馆,笔者最后想到的是别林斯基的一句名言:“发展图书馆,不只是为了拥有众多的藏书,而是为了启迪人们的理性,陶冶心录,以伟人的著作培养高尚的情操。”
且将旧貌换新颜,书香馥郁还拂来,广外大学子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