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台的奥斯卡直播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吧?这次直播因采用英文原音、中文字幕的播出方式而大受好评,这正是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又一例子。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街头也悄悄地出现了很多“中英对照版”。
不提旅游景点的简介——那是理所当然的中英对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首先纳入双语建设的应该是路牌和门牌。现在的路牌虽多是两行,一行中文一行英文,可是仔细看看,却发现是拼音而已。不过没关系,反正无论写什么,外国人都是“目不识丁”的。有点派头的商场、大厦、部门机关基本都有个英文名“撑撑场面”,可惜大多数依然是照葫芦画瓢,与中文拼音分别不大。
除了视觉上的冲击以外,地铁、公共汽车的报站系统就是从听觉上向大家证明,广州正在迈向国际化。只可惜,当听到“公园前”站被直接称为“公园前”时,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某小学生一年前写信向市长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是一种“直译”的方法。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出租车。可能为了让外国人在广州的消费透明化,出租车的司机会在你上车后播放计费方式的录音,共粤语、国语、英语三个版本。可是那个读英语的小姐,居然把好端端的句子读得断断续续,就是懂英语的中国人也听不明白,更不必说老外了。
既然老外来多了,中国人当然应该学习英文。英文是一种沟通工具、学习工具,工作工具,同时也是谋生的工具。最近笔者在起义路地铁口遇见一个从外省来广州求助的中学生,按流行的话来说,他属弱势群体。但是他似乎只是在生活上处于弱势,知识方面却不一定。最好的证据就是放在他面前的那张求助证明书,居然有中英对照版!我凑上前仔细地看,中文版本大意是:父亲早亡,母亲病重,家中弟妹幼小,辍学只身到广州,望善心人……。而英文版本虽然没有什么文采,但是也把主要的意思说了个明白。看来,光对准中国的善心人还不足以维持生活所需,因此要把目光放得更远大,把中国、外国的善心人一网打尽。
聚集在六榕寺、光孝寺附近的乞丐也不甘人后,“Hello”、“Money”、
“Lucky”成了他们对付外国人的三板斧。我曾经问过一些外国人对这些乞丐的看法,老外说,虽然觉得乞丐们可怜,但是政府会给他们补助,而且他们正在扰乱交通秩序。(老外的看法就是顽固的法律至上!)由此看来老外的钱乞丐们似乎是捞不到了。但是情况却往往让人料想之外,别忘了,六榕寺、光孝寺除了是旅游景点以外,也是广州较有代表性的佛家圣地。善男信女出入时总会慈悲之心大起,恻隐之意立盛,于是乞丐们通常成为受惠者。有些老外看在眼里,认为是中国的民俗,于是也有样学样,入乡随俗。那里的乞丐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才真正是中外一网打尽!
广州城市的双语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而街头形形色色的“中英对照版”却是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