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永远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咀嚼着小平同志这句带着浓厚四川口音的深情话语,用湿润的双眼环视四周,看到的都是同样泪光晶莹的一双双眼睛。随着赞歌般的音乐响起,影片《邓小平》缓缓地落下了帷幕。但心情仍犹如滚滚波涛,难以平静。仿佛自己随着主人公的步伐,进入了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20年历史中......

邓小平同志广东南巡
影片以多事之秋的1976年到改革开放事业红火发展的20年历史为背景,选取了一系列反映小平同志最后20年为祖国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深刻地展示了小平同志以历史巨人的大智大勇拨乱反正,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引领中华民族改革开放,从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的光辉形象。
影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面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采。它从小平最后20年的生活和工作入手,浓墨重彩地勾画出小平同志在中国“转折——突破——发展”这样一个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构想、设计与实施。但是,影片并不是由简单枯燥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成,也不是单纯地罗列小平的功绩,而是以诗化的手段来表现其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博大情怀和爱国情操 :76年毛主席逝世后小平那凝重严肃的脸;拨乱反正,出台一个个关键政策时的坚毅;面对强劲对手“铁娘子”时那如炬的目光;面对苏联解体后复杂形势的忧虑;南巡时“快,一定要快”的恳切话语......一个个几近于真的画面,将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同时,影片所选取的事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荒谬政策使四川农村老太太只敢养两只鸭;北京市民用肉票买猪肉,用菜票买菜,一大批名声显赫的老科学家被迫下放到偏远地区铡草,牧羊......这些如今看来近乎天方夜谈而在当时却屡见不鲜的场景都在影片中得以重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大地上大至国家领导人,小至普通市民的真实生活,进而为现实提供借鉴,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未把伟人放上“神坛”,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来写,使影片中的主人公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是影片的又一重大特色。以往的中国传记片特别是伟人传记片的表现手法都习惯于把伟人抬得很高,让大家感觉他们“是神而非人”。但本片不同。主人公的言谈举止,动作神态都使人在敬佩之余萌生出阵阵感动。纪实的风格也使得本片显得朴实而又精彩纷呈,使人震撼之余又有深深的感动。
无论从尊重历史事件,反映历史真相,还是歌颂伟人丰功伟绩,抑或是描写主人公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爱民如子的博大胸怀,一针见血的政治语言,影片都达到了很好的统一。影片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小平同志的风采,再一次从心里呼唤“小平你好”的殷切话语,也再一次使我们体会到中国二十年来改革开放蒸蒸日上的的重要原因,从而激励我们振奋精神,继承伟人事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