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个从欧洲回国工作的传播学博士;他,在广外讲学时对学子们“调侃”道:“我讲得挺晦涩吧?”。正是他这一番“晦涩”的讲演,让学子们如沐春风,时而会意颔首,抑或顿悟开颜。
这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在广外掀起了一阵传播风。
本网讯 12月10日晚,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在南校教学楼E403室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国际传播的三重透视”的讲座。副校长方凡泉,新闻学院院长郭光华、学院党总支书记何洪亮、党总支副书记陈华荣等出席了讲座。

方凡泉代表学校赠送纪念品给陈卫星教授
当天晚上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当陈卫星教授在校领导的陪同下走进教室时,热烈的掌声顿时响起。陈卫星在郑重接受了我校赠送的纪念品后,开始了当晚的演讲。
中国参与国际传播的角色变为“建设者”

首先,陈卫星通过对“全球传播”等专业名词的解释和分析中欧历史的发展,来引导同学们对国际传播过程产生宏观的认知。从历史上说,这是一个人类对理性社会追求的过程和信息工具发展的过程;从政治上说,中国参与国际传播的角色由过去“国际体系规则的革命者”转变为现今的“建设者”。
国际传播的三重逻辑
陈卫星表示,作为大学生,应该从新闻传播学表层的技术操作中体会到其中更根本、更基础的知识,并提出了国际传播的三重逻辑。
第一重逻辑是现实主义逻辑
“第一重逻辑是现实主义逻辑。”他解释道,“在当代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实力来确立,这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权力和权力基础上的威望。”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影响,这决定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民族国家的利益为衡量尺度,另一方面要在这一尺度下韬光养晦,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

第二重逻辑是自由主义逻辑
继而提出的第二重逻辑是自由主义逻辑。他强调从国际传播看来,自由主义注重各种社会制度以及各种国际合作的和平竞争。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存在一种制度竞争的情况下,自由主义提供一种国际信息传播交往的缓和方式。
第三重逻辑是建构主义逻辑
当讲到第三重逻辑——建构主义逻辑时,他表明这一逻辑引导我们在面临身份缺失前提下,如何认知自己和其他人。他特别提到,这个世界所有的可能性都与信息传播联系在一起,我们要能抓住信息传播领域当中的某一面,发掘自己的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
“这三重逻辑是同时并存的,但也可说是先后发展的,”陈卫星教授最后总结道,“但无论如何,这三重逻辑都是我们参与当今的国际传播,乃至我们接受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理论参照。”

07级播音主持系学生提问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陈卫星教授针对同学的提问补充分析,随着经济与政治关系越发密切,现实主义逻辑与自由主义逻辑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对于个人未来而言,他更希望我们能有建构主义的心态,通过参与信息传播过程,来弥补自己的身份缺失,并对自己和世界的和平产生积极效果。
附陈卫星简介:
陈卫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任国际传播学院主管科研及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兼国际关系学系主任,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导师 。
1982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86级研究生。1988年被国家教委选派为公派留学生赴法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6月在法国司汤达大学传媒学院获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1994年7月-1996年12月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1997年回国任教,2000年调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