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13日下午两点,由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明达主讲的《水浒与中国侠文化》在我校南校区学术报告厅精彩开讲。本次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和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讲座由党委宣传部部长孔晓明主持。
深入解析:侠的起源与流变
讲座的前半部分,马教授以历史年代为线索,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侠文化的渊源及流变。他指出,侠最初源自我们古代历史上一个介于贵族与民众之间的阶层——“士”。东周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各国间战乱频繁,“士”阶层也随之分化。一部分流落民间成为职业武师,“受使于人”而“重义轻财”,犹以荆轲为代表成为最早的“侠”,广受人们的崇敬。春秋战国时期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
谈及侠文化何以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其鼎盛时代的原因,马教授认为,除了当时全民尚武的社会环境外,剑的兴起对这种现象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早兴起于吴越地区的剑成为当时侠士使用的最重要的武器。剑轻便易使,直刺旁击都能运用自如,且构造简单,容易制造,侠士普遍配剑于身作为身份的象征。剑的崛起使社会上的侠士拥有了自己的优势。

马教授声情并茂地演讲
但自汉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对侠采取打击政策,侠士开始走向衰落。侠也大多成为了游侠,战国以来大规模的侠群体逐步走向没落。
《水浒传》的编撰源于宋元
在对侠文化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演变进行了一番旁征博引的精彩阐述后,马教授具体围绕着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继续展开话题,与现场的同学一道,共赏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认为,《水浒传》的大体内容并非著于明朝,而是应该追溯到更早的宋元时期,这与大家平常的了解有所差异。

马教授为学生悉心讲解
马教授解释道,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依据在于《水浒传》所描述的文化背景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所使用的语言,所居住的建筑物风格等的描绘上,必须是处于宋元时期的作者才能还原出如此真实的场景,这是相隔较为久远的明朝时期的作家所无法达到的一种境界。因此,历史上《水浒传》孕育于宋代,在元朝时期已形成若干独立话本和章回小说,书中的核心部分为宋元时期所编撰,明朝时期对《水浒传》的贡献只是“狗尾续貂”。马教授的论述有理有据,引起台下观众的共鸣。
马明达品《水浒传》
接下来马教授又以一个读者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就《水浒传》中所折射的历史文化以及人物特点进行了评析,解读细节,品味经典。“水浒不是一部简单的武侠小说,而是借助描写人物活动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社会现象,揭露社会的丑陋和不公,有历史厚重感。”

自信演讲的马教授颇有侠士风范
马教授还点评道,《水浒传》作为一部反叛的经典,其中的故事情节为当时的普通平民所推崇,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当时人们迫切想要改变社会不公平的一种愿望,这恰恰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制度上的不健全,人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公正的保护,只能寄希望于“侠”的力量来维系正义。制度法规越健全,“侠”在民众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就会越弱。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领悟到了这一点,近些年来在推动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上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功绩。
冷静审视当代“武侠”主义
在谈到当今武侠创作备受追捧的社会现象时,马教授特别提醒青少年读者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当代的青年人与古代文化的隔离较远,缺乏对侠文化精髓的正确理解。而现在的武侠小说或者武侠主题的影视作品中所虚构的情节大多脱离实际,将武侠人物神化,看不出具有中国传统“侠”文化的丝毫痕迹,容易形成青少年对“侠”文化的偏离传承,应注意进行甄别。

现场提问
现场提问,与名家对话
演讲临近尾声时,进行了提问环节。就同学提出的“侠”文化中是否融合儒家思想、水浒中108将的排位所体现出的等级制度与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等问题,马教授鞭辟入里的解答赢得了现场听众的一致好评。
附:主讲人简介:
马明达,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央视《百家讲坛》之前来我校“热身”。马教授是中国元史、明史研究会会员、广东省武术文化学会会长,广州民族体育学会第一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敦煌文书线描画选》、《纪效新书》、《中国武术古辞典》、《广河县志》、《湖汕金石文征》、《说剑丛稿》、《武学探真》等。历年来发表中国古代史、民族史和武术史论文一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