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广外达人】寻访江澜:江水不止 波澜不息

文字:记者 张纯 傅丹青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4-26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料采编老师江澜正在参与评选第十三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与他不普通的人生相比,这或许只是个普通的奖章。

创作不止 不为他人做嫁衣

  “我从小就不喜欢做枯燥乏味的事情,喜欢做有创造性的工作”,江澜告诉记者。现在的他,认为自己所做的最有创意的事就是写作。此前他翻译著作,尽管是一个对原著再创造的过程,但还是让他感觉自己在“为他人做嫁衣”。而写书,可以说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现在也正一步步地实现。《古罗马戏剧史》这本三十多万字的书已经完稿交付出版,如果进展顺利,《古罗马散文史》或《古罗马诗歌史》预计也可在今年内完稿。

  在2001年以前,研究和写作或许只是江澜的兴趣爱好。但是,对于现在的他来说,研究和写作已成为一剂特效药方。由于生理上的不便,江澜的研究和写作过程较之健康人会更加困难,也使他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采访过程中,江澜不时地抓大腿膝盖处。他告诉记者,这是由于时常感到一股无法消除的莫名的疼痛,也导致自己每条裤子最先破损的地方就是大腿膝盖处。写作和研究并没有消除生理上的疼痛,但是,坚持创作能让江澜转移注意力,专注其中,暂时忘掉那些疼痛。

  虽然一直在写作,但是能够重新走上讲台教书育人,也是江澜的一个心愿。


生命是一种乐观

看淡一切 以出世的态度入世

  江澜告诉记者,自己出生时父母取的名字并非江澜,而是江兴禄。在上初中的时候,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他就将名字改成了江澜。当时的他,因看不惯官场上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故希望自己可以掀起一阵波澜,打倒一切不公平现象。回想起当年的自己,江澜笑言太幼稚了。现在的他,很喜欢冯友兰的一句话:“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他认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改变社会,仅以一种忿忿不平的心态去面对社会,是没用的。

  江澜此次自荐参评广东省第十三届五四奖章,虽然初始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是他的事迹在全校公开后,却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些老师甚至在课上介绍江澜的事迹,鼓励自己的学生给江澜投票。当记者问他,如果产生了江澜精神,他会作何感想时,他说:“不管别人说什么,做好自己就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看淡一切,才会有心灵的安宁。”


乐观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习惯

生命不息 只信仰做个好人

  采访现场,江澜的父母也在。江澜讲话时,他们都在旁凝神细听,有时会跟着笑。江澜说,以前还在故乡重庆时,喜欢钓鱼,但是只钓不吃。每有收获,都会给妈妈吃。江澜发生医疗事故之后,父母一直留在身边照顾扶持。两位老人虽然不习惯广州的生活,听不懂此地的语言,偶尔也想着回归故里,但是为着江澜,始终不离不弃。

  问及信仰,江澜表示自己只信仰做个好人。除了做好本份工作,他还是广州志愿者残疾人协会的成员,会和一些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聊天,开解他们。江澜说,对于残疾人,社会更应该是“关助”,而不只是“关注”,不仅要用眼睛关注,而且还要采取行动来帮助。

采访后记:
  关于本文标题,记者认为有必要解说一下。由于北校区教师宿舍有百余栋,高矮不一,无一定排列规则。而江澜老师的工作多是对着书本,很少接触学生,问人无果。记者一行专程从南校区赶往,循着楼号及门牌找到老师住处,是为“寻访”。“江水不止,波澜不息”是记者对老师名字所做诠释,也是对老师自身所作描述。采访过程中,性格内敛的老师始终微笑,自称不善言辞的他在谈到研究和写作时才多言起来。外表平和淡定,内心不乏激情,结合老师的经历,是理解为其生命像江水般流动不止,其热情似波澜般涌动不息。

江澜简介:
  江澜,1972年12月出生,肢体一级伤残,硕士,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资料编目员、助理研究员。高位截瘫的他虽然行动不便,但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曾入选第五届广州市十大杰出残疾员工。

  江澜参与建设的小语种数据库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工作所在的图书馆采编部向CALIS中心提交的西文数据位列全国图书馆前10名,业已翻译出版图书13册(包括合译),发表论文4篇。目前已经获得高校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并受聘上岗。

相关链接:江澜同志第十三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个人提名奖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