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论北京奥运与国际传媒策略

文字:吴焕珠 王飞云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3-25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324日下午,由我校人事处主办、新闻学院协办的“如何打造丰富多彩的中国国际形象?——北京奥运与国际传媒策略”讲座在南校区教学楼G206室举行。来自美国杜克大学中国传媒研究所的刘康教授为师生讲授了生动的一课。

 

  副校长方凡泉,人事处处长方迎生,新闻学院院长郭光华、党总支书记胡文涛、副院长高坚、党总支副书记陈华荣等出席了讲座。方凡泉代表学校向刘康赠送了纪念品。


刘康(中)接受纪念品并与方凡泉(左)、郭光华合影留念 

论全球传媒体系和中国  阐述三个"不吻合"

 

  中国的国际形象已日益成为中国全球发展的重要一翼。针对中国的国际传播在全球传播中的弱势地位和西方传媒对中国的偏见这一现状,刘康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中国传媒力量与中国国力不相吻合。刘康指出了三个“不吻合”:一是中国传媒的实践、理念与中国现状不吻合;二是我国“外宣”模式的不吻合;三是话语体系与经济改革不吻合。


刘康侃侃而谈

  “西方与中国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分歧,这能否妥协?”刘康提到,中国的第二次重大国际传媒事件——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然而西方传媒对中国的报道和中国现状不相吻合。对于西方传媒对中国报道的议程设置,我们需要认识他们的现实政治和意识形态对中国报道的影响。

中国传媒宜多元化和多样化 

 

  面对美国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全球霸权,和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新闻自由、市场化”等意识形态,中国形象在全球传播中他者再现。中国应当以哪种形象才更具影响力?

  

  “中国传媒宜多元化和多样化,”刘康如是说。他认为中国要有话语创新,要有更为国际化的议程和主题。于国内应社会公正、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多样;于国际应强调和平竞争与合作。

 

北京奥运国际传媒策略 提出"三建议"

 

  美国传媒在国际社会塑造的中国形象“中国威胁” 挑衅中国的自我形象“中国和平崛起”。刘康展示了一项2007年的美国民意调查报告,结果不容乐观,受访者中7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经济竞争对手,60%认为中国对美国存在威胁。

 

  他认为,针对美国媒体奥运报道主题设计和西方传媒的多元复杂性,中国应当根据不同主题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讲座现场

  刘康介绍,美国传媒中国报道的主题主要是:台湾问题、中美贸易、人权和中美关系。同时他认为,美国对奥运报道的主要议程设置包括人权、新闻自由、达尔富尔与北京奥运的“抵制”呼声和环保等。

 

  最后,他对北京奥运的国际传媒策略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判断和认识,不要过分期望西方媒体能真实报道;第二,建立多元机制,提高非官方、跨国和多元、多层次的媒体机制和专业力量;第三,多方面和多层次处理,实施“各个击破”方针,加强对外国在华媒体的监督和批评机制。

 

附刘康教授简介:

 

  刘康,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杜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中国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杜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1978-1982年就读南京大学外文系,1983年获美国福布莱特国家奖学金,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1989年取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起在杜克大学任教。刘康学术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传播与大众媒体、全球化与文化研究、当代中国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美学等等。

 

  主要著作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变迁》、《对话诗学:巴赫金文化理论》、《全球化 / 民族化》;以及和李希光等合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妖魔化与媒体轰炸》等。此外在美国、欧洲、日本英文学术刊物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中文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全球化与中国电视、互联网以及传媒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媒与中国社会变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