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国务院参事张厚粲为广外学子讲述中国心理学

文字:记者 赵伯麟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5-24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中国心理学始于何时?中国心理学在世界的地位如何?5月24日,国务院参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厚粲在南校F215为广大师生讲解了“中国心理学的回顾与现状”。校党委副书记许国彬出席了讲座,并向张厚粲赠送了纪念品。


许国彬向张厚粲赠送纪念品

起点:儒家先哲开中国心理学讨论先河

  讲座伊始,张厚粲首先讲述了中国心理学的源头。她提到,心理学不只是西方的产物,实际上,中国与西方都曾关注过心理现象,孔子就是中国“讨论心性的第一人”。古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同时,虽然有性善与性恶之争,但是中国古人都承认,性格在后天是可以改变的,他们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如“孟母三迁”。尽管这已经体现出了心理学的一些特征,不过张厚粲解释道,无论儒家还是古希腊,他们的著述都不能算作心理科学,只是一种心理现象的讨论。

  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大大加强了。一方面传教士把儒家等学说翻译为外文;另一方面,他们也把西方的知识引入到中国,如利玛窦著述的《西学记法》和艾儒略著述的《性学确述》(1935年后译为《心理学概要》)。《性学确述》一书涉及了灵魂、肉体、记忆、梦、意识等相关概念。

发展:跌宕起伏 中国心理学终成一家

  1879年心理学正式成为心理科学。作为心理学鼻祖冯特的学生之一,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在1917年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1922年,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期刊发布。不过,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几大高校迁往昆明,心理学的研究大大停滞了。


讲座现场坐无虚席

  此外,在阶级斗争扩大化时期。“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被全面否定,只允许进行阶级分析,不能进行心理分析...这些都是中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张厚粲说。幸运的是,随着历史的拨乱反正,心理学再次蓬勃发展。以78级学生为例,他们担起了中国当代心理学发展的重任,大部分现在已经是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专家。正是他们支撑起了中国的全面发展。张厚粲提到,在国际影响方面,从92年加入国际心理联盟开始,中国的一些心理学专家一直都担任着联盟副主席。同时,中国还承办了许多世界性的大型会议,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前瞻:“服务社会,走向应用,提高应用”

  在实验心理学研究方面,汉字学习正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知觉组织、思维决策、记忆机制等还有许多未知等待探索;而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已经建立了重点实验室,科学家一直努力寻找揭示大脑与心智之间的联系;另外,在学科交叉应用方面,心理学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张厚粲举例说,在职务分析方面,通过心理学的个性分析,能够做到“人职匹配”,使每个人在发挥作用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此外,通过合理的考试题目设置也能甄别出合适的人员。

  讲座最后,张厚粲特别提倡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要“服务社会,走向应用,提高应用”。


附:主讲人介绍

  张厚粲教授,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心理科学联盟副主席。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孙女。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系并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身兼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等多种重要职务。

  张厚粲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五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实验心理学、人类认知,以及心理和教育测量。她极富开拓精神,1982年首次将认知心理学引入中国,在“汉字识别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我国心理学公认的奠基者;在心理统计和测验方面,她主编了我国最早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材,率先开设“心理测量”课程,并应用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验的理论,主持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修订和《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的编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