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党的光辉照我心】朱道敏的辗转曲折入党路

文字:莉婷 徐芳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7-11 点击数: 分享至:

  她,高龄84,毕业于燕京大学和外交学院;她,精通英语和法语,先后在外交部和广东外事处从事口译工作;她。拥有灵活的思维和优秀的口语能力,赢得了广东口译界的一致认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她来到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持口译课程,也曾在在职期间,赴澳大利亚和美国高校讲授“中国社会和语言”、“中国价值观和文化”等课程。然而,在事业上取得如此成绩的她,入党的道路却很是曲折。1950年,她就在外交部积极地申请入党,可却在30年后的1983年被组织接受入党。是什么激励着她30年来一直不曾放弃争取入党的信念?又是什么在她跟着组织一路走来的这些年里一直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脑海,萦绕不去? 掀开记忆的帷幕,让我们静静地听朱道敏老人讲那古老的故事,那不曾逝去的红色记忆。

 

辗转三十年,只为一日成党员
  相思河畔,有一幢精致小洋楼,这便是朱道敏老人的家。清新雨后,记者走进屋里,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茶几上摆得整整齐齐的英文报纸——China Daily。虽然已经不再教书,朱教授却依然坚持每天看书,学习英语。
  朱教授的高中时代是在上海一间教会学校度过的。年轻的她并没有沉醉于旧上海的纸醉金迷,相反,由于不甘心就这样浪费美好光阴,她坚定了北上求学的信念。1947年,朱道敏只身前往北平,就读于燕京大学。“在大学里,我接触到了很多进步的的老师和同学,还参加了读书会。那时候的进步力量经常会举行游行之类的活动。这些对我的思想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以前从不过问政治,但事实告诉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中国前进的力量,只有参加共产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于是我决心加入光荣而伟大的共产党。”然而当时的朱道敏却没有想到,她的入党过程竟然长达30多年。
     朱教授告诉记者:“1949年2月,我在大学里加入了新民主义青年团,然后一直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努力着。1972年文革期间,我才得知我父亲是一名国民党官员。他却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和我的家人。”朱教授的调子淡淡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出,她当年承受的压力和磨难。
  “来到外语学院以后,我一直默默地努力工作着。1976年,文革终于结束了,我就继续为入党而奔走。那时候,我来外语学院不久,新同事们不了解情况,很多人都不理解我,支持我入党的真的很少很少。1983年,我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从1949年成为青年团员到1983年入党,这30多年的坚持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警钟,我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
  由于朱教授这段特殊的经历,她很是关心现在的新党员们,她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时代好了,生活条件好了,政治环境宽松了很多,但奇谈怪论也多了起来。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大家要站稳立场,提高警惕。”

 

几次见到毛主席周总理,坚定了入党的信念
  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的朱道敏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前的群众游行。她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得很清楚:“每个人都打扮得很喜庆,我买了苏联花布做成新衣服,还向别人借了毛衣。经过天安门城楼时,我看到了毛主席,虽然时间很短,但我还是激动得哭了。”在后来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国庆招待晚会上,身为瑞士大使翻译的朱道敏第二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站在大厅里,和每一个经过他身边的外宾握手。我站在瑞士外宾的旁边,近距离看到了毛主席。我觉得他身材魁梧,慈眉善目,平易近人。”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是朱道敏在外交学会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她负责接待非洲外宾。“我们把外宾带到毛主席身边后,警卫员就把我们带到了旁边的一个房间。透过窗户,我们看见毛主席一直在专心地和外宾交谈着,还不时拿本记录,态度恭谨而认真。”
  朱道敏回忆起和周总理的接触,脸上再次露出幸福的笑容。她说,周总理身兼外交部长,一直很关心外交部同志们的工作和生活,经常来外交部走动。一次,周总理参加了在北京饭店举办的舞会。“他很帅,很有魅力,我和其他女同志都排队邀请周总理跳舞。到我的时候,周总理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是哪个学校的?’我说我是燕京大学的。没一会儿舞跳完了,我们就告别了。”时光荏苒,再一次见到周总理已经是朱道敏来到广州的几年后了。“周总理来广州接待印尼外宾,住在白云山上的旅馆里。我们这些接待人员就在办公区碰到了周总理和陈毅元帅。总理和我们一一握手,到我时,亲切地笑了笑,然后问我是不是燕京大学的。我一怔,非常意外和感动。这么多年了,总理竟然还记得我,说明周总理具有过人的记忆。”
  毛主席和周总理极具魅力的伟人形象坚定了她入党的信念,她相信,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发展壮大,带领人民走向幸福。而恰恰是这一信念一直激励着她不放弃任何入党的机会。这段经历也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泯灭的回忆。

 

歪打正着,巧与广外结深缘
  在接受组织的观察期间,朱教授努力向大家证明,她会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她会一直像一名真正的党员一样,努力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她始终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组织总会接纳自己。于是,她在那一寸小讲台上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在接受记者采访期间,她总是不经意间扬起甜蜜的笑容,嘴角的弧度让人仿佛看到她当年在那一寸小讲台上循循善诱,悔人不倦的样子。
  1972年,在文革影响下,原工作于广东外事处的朱道敏被调往广州外国语学院英文系(现为我校英文学院)任教。由政入教,朱道敏坦言,自己当时是情非得已。由于文革,教师这一职位甚至一度让她感到害怕。朱道敏还向记者介绍到,当时外语学院条件很差。尽管如此,朱教授的脸上并没有显出丝毫的遗憾,有的只是“上错花轿嫁对郎”的庆幸。
  据悉,在教学期间,朱教授常常挑灯备课,上课时悉心为学生讲解,她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学校和学生们的肯定,她的循循善诱和对工作的谨慎认真也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敬重。“学院是个更让人亲近的地方,教学工作为祖国培养人才,不仅有意义,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她体会到和学生在一起,自己也变年轻了。”
  由于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的精神感动了人们,组织最终肯定并接纳了她。作为一名党员,她从来没有放松过自己,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最后,朱教授还以自己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经验向亲切地建议广外学子学习外语一定要“放下面子”,只有不怕说错,才能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