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党的光辉照我心】子阅世事尽 兰馨愈芬芳——王子兰与他的革命人生

文字:崔珊珊 黄莉婷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7-16 点击数: 分享至:

  

    声声蝉鸣,阵阵微风,慵懒的小猫在楼梯口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层层的缝隙,撒落在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的银色的头发上,折射出永不老去的光芒。这位老人便是原广州外国语学院武装部部长王子兰。安静的办公室里,一杯清茶的香气中,记者静静聆听王老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


王子兰在接受记者采访
   

    1929年,王子兰出生于河南新野一个贫农家庭,1948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军,在当地解放军干部学习班学习。1965年,因身体原因退伍,被安排到外语学院工作,后任原外语学院武装部部长。看似波澜不惊的一生有着说不完的沧桑,而支持他一路风雨兼程走下去的,是那永不变更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笃定信仰。

 

贫寒岁月 艰苦出身
  1929年,王老出生于河南省新野县的一个贫穷村子里,用王老自己的话说,就是“穷省穷村庄”。他住的村子里有二十多户人家,却没有一家砖房,家家户户都住在茅房里,“雨天逢屋漏,寒天冻彻骨”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王老打趣道,当时他们的村子里穷到连地主都没有。1941至1943年间,河南省遭遇大旱,饥荒遍及河南各地,王老所在的村子自然也没有幸免于难。王老激动地告诉记者:“当年大旱,那可是饿得慌,但更可怕的是我亲眼看见一个老太太活活饿死,你们能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吗?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慨无限啊!”王老说,当年只能眼睁睁看着村子里的很多村民们活活饿死而无能为力,因为在那么艰难的岁月里,每个人都已自顾不暇了。回忆当年往事,老人难以抑制激动,微红的眼眶道出了往日辛酸。但是,正是这些辛酸,锻造了他坚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其今后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军不悔18载
   1948年,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王老毅然决定从军,跟着党的路子走。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做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因为当年“新四军”曾驻军新野,他目睹了“新四军”对当地百姓的好,觉得这是个得人心的队伍;而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身边的许多老师和同学都有很高的革命热情,受他们的影响,他觉得自己也应该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 ,从那时候起,王老开始了他长达18年的军旅人生。
  参军期间,王老所在的桐柏军区三分区曾与华东第三野战军一起参加河南省邓县的解放工作。邓县是宛西军事要地,是国民党南阳、襄阳两大军事重镇之间的联络点,解放邓县对我军意义重大。当年王老负责的是战勤工作,不需要到前方作战,不需要在枪林弹雨中冒险。可老人却说,这一点都不好受。老人回忆道,当时敌我力量太过悬殊,我们的解放军进攻失败,死伤惨重。所以,他每天都得忙着救治伤员和埋葬在战场上牺牲了的士兵,30亩大的一块地,葬满了烈士英魂。老人心里有太多说不出的沉重,不禁感叹:“死去的都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啊,我却是无能为力。”
  1949年广州解放后,大军南下,王老被分配到了南海舰队,先后担任副教导员与教导员等职。从北到南,王老就这样与广州结下了缘。

 

结缘广外  见证发展
  1965年,命运似乎与王老开了一个玩笑。还身处军营的他患上了美尼尔氏综合症,眩晕、恶心、耳鸣耳聋等症状接踵而来。住院两个多月后,尽管病情有所好转,但是,王老的右耳却从此失聪。这对当时年仅36岁的他来说,打击沉重。病愈后,王老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加上听力的受损,已经不太适合继续在部队工作。所以,王老选择了退伍,被安排到了当时的广州外语学院,开始了另一段人生旅程。
  王老初到广外,担任当时“一系”的总支副书记。面对记者对“一系”的疑问时,王老笑称,他也算是见证了外语学院的发展。他说,他初到广外的时候,外语学院只有两个系,称为“一系”和“二系”。 “一系”就只有英语专业,也就是现在的英文学院,而“二系”则是由德语、法语以及西班牙语组成。而“三系”和其他专业都是后来慢慢发展而来。担任过三个系的总支书记后,王老被调到学校武装部,担任武装部部长,直至1990年离休。回忆在外语学院的日子,王老很是高兴,“这些年一直在跟学生打交道,与学生们有很深厚的感情,看着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现在都成了小老头和小老太太,我跟他们一起这么走过,挺好的。”王老如是说。

 

活到老,学到老
  这些年来,王老一直在努力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即使是在这耄耋之年,他仍热爱着“老祖宗”留下的伟大遗产。离休之后的王老坚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这本杂志,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王老说离休之后有很多报告听不到了,很多的新形势自己都不了解了,社会在前进,如果不坚持学习,自己就会落后于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没有价值的人。王老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了,不能太长时间看书,很多时候,厚厚的一本杂志里他只能挑一篇文章来看。但王老却认为,能看一篇是一篇。所以,王老一次又一次地拿起放大镜对着学术报刊,细细研读,感受那些永不褪色的闪光智慧。
  王老坚定地认为,世上最好的党是共产党,而界上最好的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可动摇而共产党的名字不可更改。回想中国革命取得的伟大成就,老人一再跟记者强调这都要归功于当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说到这里,王老已是热泪盈眶,在那动人的泪光中,记者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笃定信仰,让他不管身处何境,总能找到自己永不枯竭的精神家园。

     采访手记:山一程,水一程,已是王老偶尔谈起的昨日往事;风一更,雪一更,已是王老记忆里的细碎片段。谈话间王老爽朗的笑声让人觉得过往沧桑只是给这个老人添了一份恬淡与睿智,而没有使他屈服。那些风雨人生路过后,愿王老晚年安康。

 

正值建党90周年之际,“党的光辉照我心”栏目由党委宣传部和离退休党委联合策划推出,作为我校“红色记忆”系列纪念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