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19至21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英财挂shine”三下乡服务队调研组迎来了调研项目开展以来的第一次全面、完整的社会调查——关于“装泥鱼”民间文化艺术的社会调查。

也无风雨也无晴,迎风踏雨访站长
19日,“英财挂shine”三下乡服务队调研组前往乾务镇文化站采访周永燊站长,并受到了周站长的亲切接待。周站长多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负责“装泥鱼”这项技艺列入国家非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他取出许多关于“装泥鱼”的资料,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装泥鱼”形成的原因、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政府方面对于“装泥鱼”的前景规划。通过采访,我们认识到,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代,作为一项民间技艺,“装泥渔”不仅承担着养活渔民的作用,而且起着沟通和凝聚群众的桥梁作用,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纵使烈日当空,调研热情如火
20日上午,怀着致力于保护“装泥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初衷,调研组乘车前往井岸镇中心大街全面展开问卷调查工作。期间我们遇到不少懂得“装泥鱼”的市民,他们热情地为我们讲解“装泥鱼”的全过程,解释“装泥鱼”濒临失传的原因,并纷纷表达了对这项手艺逐渐失传的痛惜之情。本次社会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230份,调研组从中可以初步了解井岸镇市民对“装泥鱼”手艺的熟悉程度,以及对“装泥鱼”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对“装泥鱼”保护措施的认识。

传人村中访,手艺眼前现
21日上午8时,“英财挂shine”三下乡服务队调研组前往乾务镇虎山村,在村委会黄主任的热情帮助下,有幸采访到“装泥鱼”手艺的第三代传人黄炎庆先生。黄先生说起“装泥鱼”,如数家珍。先是从鱼笼的选材、编织,到如何判断泥鱼洞,再到如何放置鱼笼。黄先生的描述为我们再现了一次“装泥鱼”的全部过程,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装泥鱼”的认识。黄先生在访谈中多次谈及滩涂的减少和水体恶化是泥鱼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并希望政府或者国家能够重视这一民间工艺,保护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调研组还广泛采访虎山村村民,搜集更多的材料以从多角度进行调研。
三天的社会调查,使我们对“装泥鱼”的认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深的飞跃,为我们调研课题的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