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德国心理学教授莅临我校讲解“道德能力”

文字:记者 唐志行 实习生 余欣 刘特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10-20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0月19日下午,著名教授论坛第163讲在南校区F座215室开讲。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心理学教授Georg Lind(乔治.林德)莅临我校,举行题为“道德能力——在道德理想与行为之间架设桥梁”的讲座。

  出席嘉宾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平、国际战略研究院《战略决策研究》执行主编杨韶刚、思政学院党总支书记杨敏生等。讲座由思政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宋善文主持。讲座开始前,陈建平代表学校为林德教授赠送纪念品。


陈建平代表学校为林德教授赠送纪念品

每个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共性

  “你认为,人们都有一种普遍的欲望去做道德上的善吗?”“你认为,你自己渴望做到善吗?”“你总是表现出行为道德,就像你渴望的那样吗?”林德教授首先给听众抛来三个问号,在引人思考之际,他引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也”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言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共性。他还幽默地说道,认为人们都有普遍的向善愿望的同学与孔子和苏格拉底有相同的智慧,引起现场笑声一阵。

  在实验展示环节中,林德教授将人的道德取向划分为六个等级,并选取大学生和囚犯作为实验对象。根据图表显示,即使是犯罪分子也有善的道德欲望。在一项以往冷战时期所作的调查显示,即使是南斯拉夫,东欧等国家相比较西欧国家而言也有较高的道德情感水平。  


林德:“每个人都有追求善美的共性”

有道德理想的人不一定有道德能力

  那为什么靠道德观念和原则来生存如此困难呢?林德为我们指出了三点原因:首先是道德情操和道德理念大多时候是模糊的,必须通过推理进行改弦易辙;其次是道德情感能使双方发生冲突;此外,道德选择需要的不仅仅是道德原则,也需要事实和技术技巧的相关知识。“人有获得美德的能力差别,而行为正是造成差别的原因。”对于自己是否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林德笑着说自己一定有道德理想,但不一定有道德能力。而道德能力则是拉近道德选择与道德理想距离的唯一方式。

  道德能力对于民主国家的公民十分重要。道德能力是一种通过理智解决与自己相对立的道德观与情感冲突的能力,民主能力是一种能够通过讨论解决与反对者的冲突的能力,前者侧重于内部过程,后者侧重于外部过程,合称为道德民主能力。经过实验,道德民主能力对减少年轻人的暴力倾向,减少公民抗议以及增强抵抗违法规范的诱惑的能力等有重要影响。道德民主能力是一种在民主国家共同生活的核心能力,是可以被教育和应该被教育的。

康斯坦茨困境讨论法——提升道德能力

  以往的对道德理想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研究大多偏向于道德理想,而忽略了对道德能力的重视。如何提升道德能力呢?乔治·林德教授开发了一种促进儿童和成人道德能力的新方法——康斯坦茨困境讨论法(KMDD),这一方法经过多次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林德教授向我们分享其学生在某所监狱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在美国监狱实验的过程中,经过(KMDD)试用,一个月内美国监狱明显减少了打架,偷盗等事件。在学习能力的测验中,发现道德能力与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相关,道德能力提升的同时,也会促进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综合发展。但是,康斯坦茨困难讨论法要求老师必须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才能很好的运用。在现场提问环节之后,讲座落下帷幕。


学生积极参与 

 

  附:乔治•林德博士简介 

    乔治•林德博士,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自 1973年以来,他一直在该校从事任教和科研工作。林德还兼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墨西哥蒙特雷大学和德国柏林洪保德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别是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方面。他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贡献众多,其中两项为他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一项是他在自己提出的“道德行为和发展的双面理论”基础上,编制了一种新的测量道德判断能力的工具,即“道德判断测验(MJT)”,它是迄今为止世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同时评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测量工具,目前,它已被翻译成39种语言,包括中文。另一项是他开发了一种促进儿童和成人道德能力的新方法,即康斯坦茨困境讨论法(KMDD),这一方法已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同时这也是一种培训教师如何有效和负责地使用KMDD的好方法。目前, KMDD正被许多国家的各种教育机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