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北大英文教授刘意青解读文学道德承载

文字:实习生 陈舒婷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3-28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328日下午,由我校人事处主办、英文学院承办的著名教授论坛第176讲在北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主讲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刘意青作了题为《略谈文学和文学批评的道德承载问题》的讲座。我校党委副书记陈建平、人事处副处长李悦明、英文学院院长温宾利、副院长方开瑞出席了讲座。本次讲座由方开瑞主持。


陈建平代表我校向刘意青赠送礼物

  方开瑞在介绍刘意青时谈到,作为北大英语系教授以及著名学者,刘意青是一名课堂内外都深受爱戴的老师。整个讲座过程刘意青坚持站着为同学们讲解,并称十分珍惜本次来我校讲学的机会。她援引中外名著以及名言,从道德承载(moral responsibility)的缺失与回归和道德区别于道德说教等方面生动解读了文学的道德承载问题。


刘意青解读文学道德承载问题

  刘意青以20世纪在多元文化论(Pluralism)影响下文学创造和文本解读呈现空前繁荣为背景,通过通晓易懂的例子阐述了形而上的哲学理论、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以及马克思主义“三段论”的定义及关系。但是,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20世纪后半期,多元文论驾驭的文学批评中道德承载的原则却遭到忽视甚至抛弃。刘意青提到,虽然文学创作和批评曾陷入游戏和无道德原则的境地,受到个人利己主义(Individualism)、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和丛林法则(Jungle Law)等的影响,西方终究迎来了道德的回归,伊格尔顿的驳斥则是一个例证。而西方宗教安定社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她坦言虽然她不信奉宗教,但西方文化中的唯心主义以及宗教数千年的存在的确有其道理。

  联系我国文学创作和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对道德承载方面的含混认识,刘意青发表了独到看法,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如今以商品经济等为特征的社会现状与英美社会18世纪极为相似。但是在意识形态上,中国文坛则存在盲目追随西方后现代的被称为糟粕的、颓废的东西的“好人坏人不分”的问题,并且这样的盲目附庸发生在西方的回归之后。在我国道德缺乏“大关怀”的环境下,要区别好道德与道德说教,同时我国的文学批评应建立在“吃透文本”及深入分析上。

  最后,刘意青强调,道德和道德美学(moral aesthetics)不能完全分开。她从古典主义(classicism)、性善论说起,又分析苏格兰的“文艺复兴”、引用“品位派(The School of Taste)”的观点,深入追溯了道德的美学根源。

  讲座末尾,刘意青就暴力美学及宗教等问题,讲述亲身经历、详细而生动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附:刘意青简介

刘意青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后留校任教至2006年,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1973年在英国留学,1982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美国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博士。1996年出访加拿大,1999年以富布莱特讲习教授身份在美国芝加哥地区讲学。曾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主任,退休前担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延安大学、西南大学、经贸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编委。出版英文专著《女性心理小说家塞缪尔·理查逊》,获北京大学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参加主编和撰写李赋宁任总主编的《欧洲文学史》,这部文学史先后多次获奖,包括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编和撰写王佐良、周珏良主编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的第三卷《18世纪英国文学史》;编译《圣经故事100篇》;发表专著《< 圣经>的文学阐释:理论与实践》,这部著作获得北京大学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还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约四十篇论文,多篇论文被人大资料中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