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台湾学者我校讲授《卧虎藏龙》与理性法国

文字:记者 莫莹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5-24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5月22日下午,人文大讲坛之2012年第六讲在北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台湾中央大学法文系前主任暨所长刘光能教授做了题为“李安之《卧虎藏龙》与理性法国——从比较阅读到比较文化”的讲座。我校前党委书记徐真华、图书馆馆长伍方斐、西语学院院长郑立华、宣传部副部长陈红霞等出席此次讲座。

  郑立华主持讲座。他说:“非常荣幸能邀请到首位研究法国文学的台湾学者莅临我校讲学,刘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用跨文化的方法研究华语电影,相信在座的师生定能收获颇丰,领略华语电影的风采和魅力。”

  刘光能则表示,很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以影会友”。他说:“今天,我想用李安的《卧虎藏龙》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法国人是怎么看待华语电影的。”

刘光能剖析《卧虎藏龙》

  数据显示,《卧虎藏龙》在法国的票房高达1764894,回报率为1423%。“在法国,《卧虎藏龙》成为法国史上最高卖座的非欧语片。”刘光能改变了“从导演或作者的生平、亲身经历来感受作品”的传统方法,转向“从观众或读者的反应”来研究电影或者文学作品带给大家的影响。

  刘光能用王度庐的作品以及胡金铨所导演的电影来和《卧虎藏龙》作比较,从角色设置、人物的“金庸化”、电影拍摄技巧以及作品主题等方面对《卧虎藏龙》作了详细的讲解和赏析。他认为,从“我方”来看,《卧虎藏龙》的奇幻描写介于《水浒传》与《西游记》之间,影片中的功夫比武松厉害,可是与孙悟空通天本领又有一定距离,这种超自然的写实是中国武侠小说和电影中特有的。他说,“法国和美国文化对‘奇幻’的理解却有所不同,法美影片无论多奇幻,都是基于理性基础上的。”刘光能引经据典、博古通今,还特地准备了《黑客任务》、《暮光之城》、《史密斯夫妇》等影片的经典片段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他的解说。

讲座现场

  最后,刘光能谈到中国的“修成文化”与西方的“生即文化”。他认为,孙悟空从‘矿物’变成动物,再学习人的行为和生活习性,最后变成神仙,这是一个连贯的、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是循序渐进的。

 

附:刘光能简介
     刘光能,1950年生,台湾辅仁大学法国语文学士,比利时鲁汶大学(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法国文学硕士,法兰西巴黎第七大学(Université Paris VII)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符号学)博士,台湾中央大学法文系前主任暨所长。
留学比利时、法国期间,专攻欧洲当代文学理论与法国战后文学,尤其“叙事学”(narratologie)与“文类”(genre)问题,以及背离文类分野、身分规范、宗教正统,标榜“由恶入圣”自成一格的异类文杰惹内(Jean Genet, 1910-1986)的叙事类作品。
返台任教之后,转而投入1960年代在法国蔚为风潮的“新小说”(Nouveau Roman)运动的研究,连带涉足电影,并且重返巴黎研修电影,开发第二专长。此后数年专门研究实验性格强烈,以“迷乱美学”挑战“理性主义”的新小说作家兼导演霍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 1922-2008)独特的叙事类作品,尝试结合文学、电影、音乐、哲学思想以及信息科技,进行多面向的跨领域研究。同时,逐步将视野从法国推及西欧、北美、北非、西非各国所构成的“法语文化圈”(francophonie)与其电影,因而多次获邀前往加拿大魁北克电影节、西非布吉那法索“泛非电影节”担任特约评论等工作。近年尝试进行法语和华语电影(cinémas francophone/sinophone)的比较研究,并获比利时鲁汶大学之邀担任客座,从比较文化、跨文化的角度切入讲授《以跨文化思惟阅读华语电影》(« Cinéma d’expression chinoise vue dans une perspective interculturel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