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云山勤工校友会成立 400余人欢度“爱勤梦飞”夜

文字:云山勤工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5-22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5月20日晚,第二届云山文化节“因为爱勤梦飞扬”主题晚会暨云山勤工校友会成立大会在北校区第六教学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党委副书记卢景辉,副校长、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许国彬,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三会秘书处等相关部门领导,部分曾在学生处工作的领导和80多名勤工毕业校友以及400多名在校勤工学子参加了本次活动。大会由学生处处长植秀聪主持。
  会上,卢景辉首先发表了讲话。卢景辉说:“云山勤工2003年成立,2005年组建党支部,今天成立校友会,云山勤工不断前进,不断壮大,不断收获,不断发展。我相信,硕果累累的云山勤工将继续出色耕耘,特色发展,增色添姿。我相信云山勤工校友会也将是一个凝聚广外勤工人的特别校友会,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助广外勤工人特别地科学发展。”卢景辉希望勤工助学中心,以勤工校友会的成立为契机,坚持艰苦奋斗,坚持济困育人,坚持科学管理,坚持开拓创新,加强中心建设,加强支部工作,加强与勤工校友的联系,强化与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实践育人功能,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锻炼,成为把每一个勤工人锻造成优秀人才的“学校”。


卢景辉讲话

  许国彬在致辞中对云山勤工校友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充分肯定了云山系列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意义,希望云山勤工继续发展壮大,为学生打造更好的锻炼平台,并希望校友们能够常回家看看。


许国彬致辞


校友会成立,勤工发展又开新篇章

  大会通过了云山勤工校友会的筹备工作报告、章程和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云山咖啡屋第一任经理2000级管理学院会计专业李国兴校友担任云山勤工校友会第一届会长。卢景辉、许国彬分别向李国兴发放聘书和授予校友会会旗。李国兴在发言中表示,云山勤工校友将在校友总会和学生处的指导下,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依托母校,整合校友资源,促进勤工助学的发展。


校领导与云山勤工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合影


爱勤晚会  梦飞扬

  云山文化节主题晚会在云山勤工校友会成立的祝贺声中拉开序幕。中心南北校区各单位结合本单位特色以小品、诗歌朗诵、歌曲串烧、热舞等表演形式各显所长,充分展现了勤工学子丰盈的情感,体现了勤工大家庭的深厚情谊。晚会最后,老管理层的一曲《爱因为在勤工》,唱出了广大勤工人的心声,引起了在场勤工人的共鸣,晚会在掌声和欢呼中落下帷幕。


晚会现场


  又讯  5月20日下午,第二届云山文化节系列活动之 “优化育人模式,推广勤工品牌”座谈会在云山咖啡屋举行。30多名勤工校友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在优化勤工育人模式的同时推广云山品牌”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云山勤工希望通过本次座谈会,借助校友们的智慧,寻找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会后,记者采访了学生处有关负责老师,对我校的助学工作和勤工助学做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育人: 大胆创新 提出勤工发展新思路

“简单的劳务型岗位,这对于拥有专业学识的大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对培养他们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有限,勤工助学工作要与创造型、智力型、管理型的活动结合起来。”2003年,时任党委书记、校长徐真华对学生勤工助学的这段关注吹响了学生勤工助学实体化建设的号角。自成立以来,中心坚持“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创业实践、思想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师生与社会”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按照“一流理念、一流设计、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要求,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2008年3月, “云山”商标获准注册。2012年4月,中心启用logo并正式定名为广外云山学生勤工助学(简称云山勤工)。截止2011年底,云山勤工共建立了30个“云山”品牌的创业型勤工助学实体,营业额近3000万,每年为学生提供15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通过结余资金累计支付学生勤工助学薪酬542.50万元,水电费74.62万元。另外,通过学校勤工助学基金累计支付学生勤工助学薪酬1774.17万元,有效地帮助我校贫困学子解决经济困难。社会媒体将我校勤工助学实体化建设的做法称为“云山模式”。

 升级:校企合作  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近年来,云山勤工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实体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着力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社会各届与媒体的充分肯定。南方日报、中国教育报、广东电视台等媒体都对我校勤工助学实体化建设多次进行详细的专题报道。2009年10月,我校与广州养和堂邓老凉茶连锁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旨在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提供平台,更多地采用竞争和实践的方式来培养与社会接轨、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2011年5月,学校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采用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勤工助学实体正式揭牌营业。云山勤工通过引入先进企业的创业和管理经验,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与丝绸纺织集团签订合作协议

 惠民:取之于生  用之于生

在全校师生的关心和支持下,云山勤工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坚持“取之于生、用之于生”和“自助与助人”的原则,实体结余资金全部用于学生酬金和实体的发展建设,使我校勤工助学从“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化。2009年1月,学校从实体营业结余资金中提取资金设立云山奖助学金,截止2011年,共有44名学生获得资助,30名学生获得奖励,奖助总额22.2万元。下一步,学校将考虑调整云山奖助学金的标准,让更多的同学受惠。2011年9月,学校调整学生勤工助学薪酬标准,从原来的8元/小时提高至10元/小时。调整后办公室助理等实行固定工资的岗位薪酬由原来180元调至250元;其他岗位按10元/小时计算,每月最高不超过400元。调整后,学校每年支付的学生勤工助学薪酬约为500万元。

自强:家境无择  奋斗可嘉

新长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自强社是我校济困育人工作的另一面旗帜,由学生处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办公室共同指导,成立于2005年9月15日。自强社以接受新长城资助的特困生为主体,以“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为宗旨。在这里,有理想与贫穷的搏斗,有不幸与坚强的较量……但是,自强人依旧“没有翅膀,也一样可以飞翔”的人生理念。2008年以来,我校先后有4 名自强社社员和勤工学子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中获得佳绩。

黄文耀,2006级法学院国际政治专业,获得2008年度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刘胜,2006级经贸学院经济学专业,获得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陈润鑫,2008级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得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沈东雄,2009级思科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他们都来自经济困难家庭,正如刘胜同学所说:“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有梦想,有激情,只要乐于付出汗水,敢于克服困难,勇于追求梦想,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我校历年的自强之星 

成效: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主要干部高端就业

学校郑重向社会承诺,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让每一位学生都生活无困、学习无忧、思想无惑。勤工助学是校济困育人工作体系的重点,云山勤工每年10月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举行勤工助学绿色通道招聘专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百分之百给予安排。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了实践能力,丰富了创业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据统计,我校在云山勤工锻炼过的主要干部就业率达100%,全部实现高层次就业。有多名优秀毕业生已实现了自我创业的梦想。如原云山水榭经理宋俊文同学(2004级经贸学院),毕业后创建诚俊科技有限公司,现担任增城市政协委员,增城大学生村官;原网球俱乐部经理许伟灿同学(2005级东语学院)毕业后创办suit-up正装品牌。许伟灿提及在勤工的成长经历,他讲道:“极具包容性的勤工给了我尝试、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我的大学生活与勤工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我的大学是从勤工毕业的。”

已创业的勤工人:许伟灿、宋俊文

经验:科学的育人理念  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我们一直倡导立足平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鼓励学生立足平凡,不惮于小事,从小事做起而渐渐成长。这里提供的每一个平凡岗位都给予了学生追求卓越的空间和机会。学校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勤工助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部分。

勤工助学实体化建设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李长春、张德江、陈至立和李玉妹等省和国家领导先后到我校勤工助学和创业实践基地参观指导,对“云山模式”为学生提供的锻炼平台表示关注和肯定。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在场地和政策上给予支持,放手让学生练兵,校内有关部门也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方向: 建设高水平教学实践和实习基地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实施实践育人工程,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勤工助学和创业实践是学校实践育人工程的一部分。云山勤工已经挂牌成立了实践教学和校内实习基地,下一阶段,将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加强勤工助学、创业实践和学生学习学分的联系,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和校内实习基地,努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