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特别策划】你会听讲座吗?

文字:校报编辑部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6-25 点击数: 分享至:

 

    行走在校园里,大大小小的讲座宣传海报不时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大学讲座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五花八门,上自天文地理、国际形势,下至黎民百姓关心的种种问题,无所不包,无奇不有。面对如此之多的讲座资源,你是讲座达人还是对讲座从不感冒?面对形形色色的讲座,你是不加选择地逢讲必听还是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讲座?你是否懂得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讲座资源提升自己?《广外校报》292期专题记者与你一共探讨该听什么讲座、该怎样听讲座。

            讲座这堂课,你要怎么上?
    大学里的讲座玲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以广外为例,人文大讲坛、著名教授论坛、时事大讲堂、MBA讲堂、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坛等系列讲座以及各学院举办的讲座更是形式多样、内容各异。大学讲座在学生生涯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大家对于讲座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在本次调查中,有59.46%的人认为讲座能帮助自己拓展视野,有77.03%的人表示讲座能给他们带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新看法。然而,也有27.03%的人表示自己参加讲座是因为学分或者考勤要求,他们参加的讲座往往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而是“被”讲座。
    名人在广外开讲总是能吸引同学们前往,“明星效应”是同学们选择讲座的原因之一。笔者采访过的同学都称会因为主讲人的名气而参加某个讲座。2011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到访我校,给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十二五规划与发展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学术报告。那时的报告厅座无虚席,不少同学站在报告厅后面听完讲座——这便是名人的吸引力。商英学院的徐同学表示,优秀的主讲人是对自己的激励。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什么大家对名人讲座如此地趋之若鹜吧。但徐同学也提到,更多时候她选择讲座是考虑讲座的知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在她看来,“通过讲座开阔思维、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不断冲击自己。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启发自己,改变人生”。也就是说,她选择讲座时更在乎的是讲座的主题与内容。
    而笔者采访的另一位商英学院的侯同学则告诉笔者,她选择讲座时更注重的是讲座的文化内涵,更重视讲座能给个人带来的熏陶。她经常参加一些学术性的讲座,内容并不局限于其所学专业,而是十分广泛的——涉及政治、历史、文学、外交等方面。她觉得这些讲座能丰富大学生活,排解空虚时光,所以乐此不疲。
    大学校园里,讲座遍地开花,如何上好讲座这堂课至关重要。对此,中文学院陈桐生教授建议:学校方面可以多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学校开讲座,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师生获得讲座信息。学生方面,陈桐生希望学生可以广泛涉猎知识,不仅仅是要听人文讲座,也要多听关于自然科学、计算机等其他类型的讲座。针对现在学生听讲座的热情不高的情况,他认为,学校可以多跟学生沟通,引导他们去听有益的讲座,让他们在有时间、有精力的情况下感受不同演讲者的精彩。同时,学校还可以从一些制度上着手,例如把听讲座列入学分或者考勤,要求学生去听讲座。陈桐生强调说:“学生每个学期至少要听4-5场讲座,现在的大学生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网络电影,而不太愿意接受知识的熏陶,这样不好,听听讲座是很有好处的。”
    不过,陈桐生说,听讲座不是单纯去听就能有所收获,他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才能从讲座中获益:一、有选择性地去听讲座,可以节约时间;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听讲座,这样才会事半功倍;三、讲座前搜索相关信息,讲座后认真思考讲座留下的问题。
                                      (李彤儿 绿茵)


              我的讲座情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场讲座,不同的人也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体会。爱讲座的人都相信自己与讲座是有缘分的,因了那一点缘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因了那一点缘分,他们的知识面变得越来越广阔;因了那一点缘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有所改变。与讲座结缘,讲座结束了,影响还在,故事还在。

讲座是传播与交流平台
    讲座作为大学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起到了传播学术思想,交流心得经验的重要作用。有人说,“大学讲座的‘QQ’(Quantity&quality)可以综合反映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西语学院大二的王同学对此感触颇深,并与记者分享了她的体会。
    2011年的DIYSmart留学申请分享会给王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了她对出国留学和奋斗精神的看法。讲座一开始就介绍了托福考试的改革——由笔试转变为机试。“在机考已经成为大趋势的情况下,这提醒了我要重视考试形式的变化。牢固掌握考点固然十分重要,但对考试形式进行透彻研究也是取得高分的重要因素之一”王同学说道。分享会上,分别毕业于我校商英学院和英文学院的师长们现场介绍了他们被国外高校录取的经验。毕业于商英学院的校友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在香港摩根士丹利工作。为了备考GMAT,他与几个同学一起组成了一个GMAT学习小组,即使是寒假也没有回家。最终,该学习小组的所有成员都上了700分,更有两个同学获得770的高分,他是其中之一。该成绩创造了广外GMAT考试成绩的历史之最。毕业于英文学院的校友则分享了她的创业经历。大三结束后,她就在北门外开了一家小餐厅。在整个大学生创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她敢为人先的精神和丰富的创业经验赢得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考官们的青睐,为她敲开了该所大学的大门。王同学表示,“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出国也是我的目标之一,他们的奋斗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们应该珍惜在大学期间的实践、实习机会,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无论是对出国留学还是日后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敢于尝试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讲座是一次学习机会
    比起铺天盖地的海报、网络宣传而带来轰动效应的讲座,英文学院张同学选择参加的那次讲座,在第七教学楼的某教室十分平静且小众地开展,却触动她的共鸣和思考。
    平时常有参加感兴趣的讲座,从不同领域的学者、讲者那里了解浓缩的人生百态,张同学说,“大学就应该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够被邀请来讲座的学者教授都一定有他们的成就,应该把握这些学习的机会!”而由波兰杰出导演——克里日托夫·扎努西(Krzysztof Zanussi)主讲的讲座,主题是“波兰的电影”,一下子就引起了身为电影迷的张同学的兴趣,为了听这场讲座,她回忆说,“连专四模拟考也逃了呢!”
    与严肃的学术讲座不同,克里日托夫导演在讲座上分享了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用如此感性的内容带出了他的创作概念以及对电影的看法。他说的“Life is full of stories. Show your own experience.”启发张同学用电影人的视角去观察现实生活,“现在会对身边的小事更加留心,偶尔想想这些经历可以怎样通过电影表达出来。”克里日托夫导演的另一句分享“Majority is wrong. Beauty lies in minority.”也让她印象深刻,“一些票房很好的电影十分受影迷喜爱,但是其实有很多不叫座的电影是更加有内涵,影响力深远的。我们看电影不应该把这些精华的电影忽略了。”
    这一如校园中各色的讲座,或许有的讲座的确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阵仗,没有爆满的人气,但精心准备和分享的讲者应得到的尊重和欣赏,却没有厚薄优劣之分。

讲座是一种优质资源
    讲座,或许是你大学生活无聊时的消遣;讲座,或许是你学习疲累时的减压剂;讲座,或许是你了解外界的窗口。对于曹得宝同学来说,讲座,是一种优秀的资源。
    曹得宝同学认为讲座是学校给学生们提供的优秀课余资源,充分利用讲座资源可以大大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各方面的文化知识,从讲座者身上学到有关学术和为人的各种道理。他说:“通过听讲座,大大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使我在日常的学习之余见识到了很多大家以及学者,从他们的讲座中也获取了各种知识,他们在讲座现场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和涵养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作为一个“讲座达人”,虽然已经阅尽难以计数的讲座,但触动曹得宝心灵的讲座并不多。对曹得宝产生触动比较大的讲座是去年在我校听的一场由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主讲的讲座。许渊冲教授年届90高龄,依然坚持从北京飞过来给学子开讲座。作为我国翻译大家的他在讲座过程中声音洪亮,旁征博引,语出不凡,其敬业精神无不令在场学子感动,其大家风范无不令众人折服。
    结合自己听讲座的经验,曹得宝认为,一场好的讲座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演讲者的讲座内容,只要讲座内容好,无所谓演讲者知名或者不知名,关键是要看听众能否在讲座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感想。当然,演讲者的知名度与宣传力度也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能否有较多的人来听讲座。至于口才和演讲技巧则应当包括在讲座内容里面,是演讲者所应当认真准备好的。
    曹得宝向同学们建议,希望大家能够多利用学校的资源,尽可能多的去涉猎各学科的讲座,因为你有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还应当多关注广州其他高校如中大、华工的讲座动态,结合自己的兴趣,力求在大学生活中真正认识到优质讲座的重要性,掌握并充分利用讲座这一大学校园中的优质资源。
                                  (廖梓彤  郭敏仪  徐芳)


             讲座的异化与回归
    讲座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开阔思路,增强创新意识,给课程改革注入新鲜血液。它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与著名学者同场交流的园地,鼓励学生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讲座者共同探讨,激发科研灵感,体现出学术上的大胆进取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打破了以听课为惟一获取知识手段的传统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式的单向“接收”,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透过讲座的质量和学生的参与和反馈能有效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和人文氛围是否浓厚。学校清楚明晰这一点,定期为同学们提供各式讲座,为同学们的学习创造许多免费资源,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调查中发现不少校园讲座被同学们冷落的尴尬现象。
    部分学生对学校花费不菲为大家提供的免费资源并不买账,本应门庭若市、谈笑有鸿儒的讲座现场多了些或看课外书、或做作业、或趴着睡觉的不和谐身影,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讲座的异化?不难想象,这些同学会愤慨地讲述自己“被观众”的无奈,对被强迫参加自己毫无兴趣的讲座产生心理逆反抵制而以上述行为表达自己的抗议。部分讲座为了防止冷场,或为了撑场面,盲目追求规模大,参加人数多,规定、摊派各教学部门派学生代表或集体参加听讲,并事先安排好固定位置,登记考勤等。这明显违背了讲座是自由听取自己关心、感兴趣的主题的初衷,使讲座变成了开会,失去了激发听众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拓宽师生的学科视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的作用。
    作为讲座主办单位不应该为了办讲座而办讲座,而应该多思考如何提高讲座质量,同时增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讲座信息。目前,有些讲座由于宣传的不到位,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到信息,错过了讲座,或者没有充裕的时间做出足够的思考和准备,以至于不能有效参与讲座的互动,影响讲座质量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部分讲座为了吸引听众而在宣传时过于夸大其词,又导致学生失望而归后,挫伤了以后参加讲座的积极性。除了宣传方面的不足外,部分讲座的商业性过于明显,脱离了高校讲座的学术初衷,讲座性质的鱼龙混杂打击了学生对讲座的热情,导致他们无形中抵制讲座的心理。另外,部分学生听讲座是带着浮躁和功利性太强的心态,有些则一味追求新奇、趣味的肤浅体验,抱着这种心理去听讲座,也难免会对讲座失去兴趣,甚至失望。
    学校和学生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观念和做法,也有着共同营造校园良好学术氛围的责任。在讲座的设置上借鉴品牌打造的理念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学校可以把高质量的讲座作为一个品牌打造并推广,先让一系列的讲座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口碑,让同学们对讲座的质量多一些把握和信任。作为学生自身,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讲座是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升华思想的另一途径,端正对讲座的认识,主动关注讲座的动态,对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要做好充分准备,带着强烈的求职欲望和虚心求教的态度,也不要畏惧自己观点的不成熟,积极主动地与主讲人进行平等的交流讨论。在各方的努力下,定能使讲座回归活跃学术氛围、培养学术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初衷。
                                                (陈佳莹)


               讲座搜索小Tips
    很多同学表示,学校讲座虽多,但却不知从何搜起,导致心仪的讲座往往已经过去之后才知道有这么回事儿,留下遗憾无数。那么如何才能获得一手讲座资讯,不再让你和感兴趣的讲座擦身而过呢?下面列出的几个小Tips也许能够帮助你成为讲座资讯达人。
    ①广外主页。一般来说,最新一期的讲座资讯都会提前出现在广外主页处,你只需打开学校主页便可轻松获得第一手资讯,这绝对是最方便快捷的一个途径。
    ②广外新闻网公告栏。当广外主页的讲座资讯被校园新闻挤走时,你同样可以点击广外新闻网,在公告处找到它。对于要搜集讲座资讯的同学来说,这也是一个方便的途径且不受时间的限制。
    ③数字广外。和广外新闻网的公告栏一样,数字广外的信息门户处也收集了全部讲座资讯,同样不失方便快捷。
    ④图书馆门前电子大屏幕。常去图书馆的同学一定对这个电子大屏幕不陌生,它每天都在不停的滚动播放着图书馆近期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讲座资讯。
    ⑤微博。在这个微博万能的时代,资讯的获得当然少不了微博。目前校图书馆已经开设了官方微博,各大学生团体也几乎都有自己的微博,与之相关的讲座资讯也会在微博内及时更新,对于广大微博控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搜索讲座的好途径。
    ⑥Q群、群邮。这也是主办方宣传讲座的一个途径,屏蔽Q群信息的同学注意啦,也许你就错过了不少新鲜资讯。当然了,这个途径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⑦学院下发的通知。有的时候,学院会把相关讲座通知下达各班,再由班委进行通知。
    ⑧相思河海报。许多社团举行的讲座都会在相思河畔贴上宣传海报,五彩的宣传海报也构成了相思河畔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当你上下课路过此地时,不妨放慢匆匆的脚步,留意一下校园最新资讯吧,也许其中就有吸引你的讲座。
    但是,如果上述tips都不奏效,你还是错过了自己喜欢的讲座怎么办?其实,重要的校级讲座一般都会有视频收录,在数字广外登陆以后的视频资源区内收录了人文大讲堂、著名教授论坛、MBA讲座等录像,下载十分便利,不管你是错过了讲座还是想要重温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资源。
                                                    (李姝)

                        

专题策划: 廖梓彤  李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