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17日下午,由我校中文学院主办的“创意写作工作坊作家讲坛第一讲——小说语言的艺术”在北校区六教B106开讲。 被誉为“中国文学最迷人的异类”的著名作家、文学博士薛忆沩受邀前来我校,从重写《遗弃》和《流动的房间》谈起,与我校师生分享了他的写作技巧与心得。他认为,小说不仅仅是故事,小说的语言让小说成为艺术。

讲座现场
中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和民,图书馆馆长伍方斐,中文学院副院长刘小平、党委副书记李江等出席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刘小平主持。
小说不仅仅是故事
对于本次讲座的主题,薛忆沩表示,与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把小说语言艺术的特点表现得尤为鲜明。他认为,小说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进入世界、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一种拓宽世界或者展现生活可能性的方式。写小说不是去表现、复述一个事物,而是展现一个认知的过程。传统写作者的关注点在于“写什么”,小说的内容包含社会、个人、历史、自然等四类,与个人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需要思考“怎么样去讲故事”的时代,“写什么”和“怎么写”之间要寻找一种平衡。
小说的语言让小说成为艺术
薛忆沩提出,小说的语言让小说成为艺术。面对“作家能否培养出来”这个问题,薛忆沩表示,作家的某一部分是培养出来的,也是应该去培养的。小说的语言是独立于内容和作者天赋的,其高度需要通过吹毛求疵的练习和不计其数的失败来达到。他还以《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为例,表明切入内心的语言能使人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薛忆沩认为小说语言让小说成为艺术
薛忆沩还认为,小说是没有标准语言的。基于文学的多样性,每个作者都有其不同的风格,甚至每个作者本身也应不断突破自己的风格,“百花齐放”这一观点在今天仍然适用。他强调,好的小说语言包括精准的用词、明确的句意和清晰的逻辑关系这三个方面,可以通过反复地修改和重写不断提高小说的质量。
叙述视角的选择需要灵感的闪现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薛忆沩热情地与师生们交流互动。他针对 “如何定位自己是文学圈迷人的异类”等问题展开回答。他认为自己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故事的叙述视角和“不动声色”的逻辑关联。他提到一个写作者必须对自己用于写作的语言怀有激情,敬意和足够的警觉。此外,找到适合的叙事视角展开叙述常常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需要灵感的闪现和不断地充实。

创意写作基础课教师胡颖华提问
“这次讲座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在如何处理小说的逻辑构架关系的问题上。”不少同学表示受到启发,并期待下一讲的作家讲坛。
讲座结束后,薛忆沩分别向我校图书馆及创意写作工作坊赠送了图书。伍方斐和中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主任刘海玲接受了赠书。

薛忆沩向我校图书馆赠书

薛忆沩向创意写作工作坊赠书
附: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利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6年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2007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2010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
已经出版的作品有:《遗弃》、《流动的房间》、《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与马可·波罗同行》、《不肯离去的海豚》、《白求恩的孩子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