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作家毕飞宇为中文学院创意写作工作坊揭牌

文字:实习生 蒋雨欣 杨思婷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03-13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3月13日上午,由我校中文学院主办的“创意写作工作坊作家讲坛第2讲——快乐与忧伤的文学”在北校区国际会议厅开讲。国际知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同在场师生分享写作心得及人生体悟,并为我校创意写作工作坊揭牌。

  校长仲伟合、副校长许国彬、校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方迎生以及中文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出席了讲座。本次讲座由中文学院院长陈彦辉主持。

创意写作工作坊正式揭牌

  揭牌仪式上,仲伟合与毕飞宇共同为工作坊揭幕并合影留念。毕飞宇首先对工作坊的正式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他对我校中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新开的专业方向——“创意写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对我校开创创意写作课程教学模式表示充分肯定的同时,他认为,这为中国的教育乃至中国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作家是可以培养的,这一点我坚信不疑。”毕飞宇如是说。


仲伟合与毕飞宇为创意工作坊揭牌

  此外,毕飞宇承诺要以公平的方式,在我校创意写作班中挑选一位学生进行指导创作。

欢乐与忧伤的文学 

  毕飞宇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阅读经验与在场的老师和学生探讨文学价值、交流写作经验。“在这样一所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中,良好的环境会让有潜质的作家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你们能够做到,我将为你们喝彩!”毕飞宇对广外学子寄予厚望。


毕飞宇分享阅读经历

  他谈到,就其个人写作进程而言,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一件事、两篇文章、两部作品。

  “一件事”是小时候父母通过语言为其创造了对生活的想象,这让他懂得,生活可以用语言表达,而语言可以创造,因此文学的本质就是虚构。他认为,家中的床、父母、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那些私语,在寂静的夜里悄无声息的在他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两篇文章”指鲁迅先生的《药》和《故乡》。他谈到,就其个人阅读经历而言,更钟爱《故乡》。在《故乡》中他清晰地看到民众在进行自我选择时选择了愚昧和奴才生活,奴性是如此顽强地存活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这对其阅读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也引发了他对国家、社会、个人命运更为深刻的思考。随后,他以“遁世”与“入世”的全新角度解析了《庖丁解牛》和《鱼,我所欲也》,令在座师生耳目一新。


毕飞宇与师生探讨文学价值

  “两部作品”是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与《红楼梦》。他建议在座师生认真研究以移情、心理距离及格式塔为主的写作方式。他谈到,美其实是人的本能,人始终在自己的内心模仿外部的世界,由内模仿出发,美可以呈现出多种形式。同时,他希望中文学院的每一位学生都应将《红楼梦》当做枕边读物时时阅读,他结合《红楼梦》的具体创作,幽默地告诉同学们:“曹雪芹会教你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小说家。”

师生思如泉涌 踊跃发言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毕飞宇针对“小说创作是否应该从点到面”等问题展开回答。他强调,小说创作不必在乎点和面的顺序,有好的写作功底,不管是何种创作方法都可以驾驭。另外,在被记者问到“先天天赋与后天训练何者更为重要”时,毕飞宇认为人在40岁以前也许天赋比较重要,但在40岁以后更多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

观众积极提问

  “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论的学习是不容忽视的,自己还是太浅薄了。”、“一个专业作家以他自身的写作经验给我们传达知识,与普通的课堂写作技巧教授不同,这带给我们的冲击是巨大的。”、“创作时,要把自己的血肉和情感也融合在小说人物里。”在听了毕飞宇的这些话后,不少同学表示受到很大启发。


毕飞宇与创意写作班同学合影

作家简介:

毕飞宇,男,1964年生,江苏兴化人。现任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代表作品有《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推拿》等。近年来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中国作家大红鹰奖,《小说选刊》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09年自主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2010年凭借《玉米》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11年凭长篇小说《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创意写作工作坊:

我校开设了内地高校首个创意写作本科专业方向,自创立以来,得到了学校领导以及国内许多专业作家的大力支持。创意写作工作坊则是该专业所设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模式在英美国家已经十分流行且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