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在办学诸要素中师资是最核心的要素。第三次党代会一周年以来,我校在教师引进、教师培养和教师激励等方面打起“组合拳”,采取一连套的措施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此,大型专题报道组记者走访了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及部分学院,采访了我校部分教师,以回顾一年来我校在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探寻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完善云山学者引进机制 放眼全球招揽高素质人才 2011年,正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心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杨静得知我校面向全球招聘“云山青年学者”的消息。当她了解到我校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科基地,正在筹建脑与语言实验室(与其神经科学及大脑功能性网络分析的研究方向相吻合),并且将为云山学者的科研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之后,杨静开始着手准备各项申报材料。经过严格的审批机制,她于2012年正式受聘为我校首位“云山青年学者”。现今,作为我校脑与语言实验室副主任的她正在负责“多语者的认知优势”这一项目,并参与了其他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

仲伟合为杨静颁发“云山学者”聘书
据人事处处长方迎生介绍,自2010年正式实施“云山学者岗位计划”以来,我校至今已经建成了包括2位云“云山杰出学者”、1位“云山青年学者”、10位“云山讲座教授”共13人的学者队伍。据记者了解,我校在外国语言文学、法学、新闻与传播学等学科中均有云山学者设岗。他们将通过长期驻岗、开展讲座等形式协助我校相关学科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打造品牌。

方迎生向大型专题报道组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对于新教师的选拔工作,我校也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工作。2012年,正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全国领先)的杨慧君得知了我校招聘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消息,在寄交简历并通过审核后,我校中文学院负责人专程赴北京与杨慧君及其他应聘者见面。谈起当时的情形,杨慧君说:“学校很用心很有诚意,学校的人性化关怀打动了我,让我觉得如果在广外工作,除了环境好之外,同事关系也融洽。”她在总结这次经历时谈到,我校很重视应聘者的教学经验及其自身所学的专业,而其他综合素质,如见识、为人、应变能力等也举足轻重。
近年来,为了顺应国际化办学战略,我校在新教师选拔上也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记者注意到,在2013年师资需求表中,绝大部分岗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同时,几乎所有经管法专业都对应聘者都提出了2项硬指标:一是能胜任全英教学;二是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据透露,为引进优秀人才,我校正在酝酿起草教师全球招聘方案,并计划推行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
但记者从部分学院了解到,学校目前在引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外高层次人才上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贸学院院长李铁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该院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最大障碍来自于薪酬和用人机制等方面。为此他建议:学校在目前云山学者计划中增加专门针对海归博士的引进计划,推行更加灵活多样的年薪制;为了提高引进人才效率,对人才的学术评价可由学院层面掌握,至于人才的组织管理工作则由学校层面掌握;此外,还需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中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和民坦陈,该院引进海外高水平师资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与海外高水平的汉语言学、中国学研究机构的联系通道不够畅顺。
“千百十”工程取得突破 团队协作助教师走向全国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类人才培养工程的申报中屡创佳绩。2012年11月,我校新增了6名“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较上一批增加1名)、42名校级培养对象,创历史新高。“‘千百十工程’给了年轻教师很多机会,申报成功是对我以往成绩的肯定,同时我在精神上也受到很大鼓舞。”2012年入选的“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的姜琳向记者说道。
与姜琳一同入选的符淼早就品尝过“千百十”工程的“甜头”。早在2008年,刚刚博士毕业的符淼就成为了校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他谈到,入选校级培养对象,对正处于科研起步阶段的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借着校级培养对象的平台与契机,他在《经济学》季刊等权威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了到都柏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他说:“我先是校级培养对象,踏踏实实做了些工作,把自己的能力提高起来,然后再申报省级,就更容易成功。”他认为,对于刚刚走上教学和科研岗位的教师而言,校级“千百十”工程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据悉,对于“千百十”培养对象,学校将在进修、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倾斜;其次,还将重视锻炼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再次,将大力支持培养对象申报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以项目为契机,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结构,依次带动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在资金投入上,学校每年用于培养对象津贴发放和活动经费的资金近25万。
除了积极支持教师申办各类人才工程和项目外,我校还鼓励支持教师参与各类教学大赛。近年来,多位老师在全国性的外语教学大赛中取得佳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老师们往往将成绩归功于“团队的协助”。曾获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亚军的曾丹老师向记者说道,在参赛期间,时任教育学院院长霍海洪和副院长董金伟对她给予了全程指导。
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大赛二等奖得主古煜奎则向记者谈到,赛前,英文学院特意为他组织了一个由王桂珍、欧阳护华、冯光武、郑超、张欣、付晶晶等老师组成的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对他的指导细致到了课堂板书的方式。当时,郑超老师建议古煜奎,当学生在课上进行发言的时候,应在黑板上写板书,这些板书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同时也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尊重和肯定。古煜奎说:“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影响。”

英文学院副院长余盛明指导古煜奎参赛
教师发展中心成立 首推“自助式”培训
“专注学术,超越纷争;严谨谦逊,勇于突破;关注健康,合理安排。”老校长黄建华教授以二十四字箴言高度概括了他对青年教师们的殷殷期望。在这场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这位快入耄耋之年、身患癌症的老人声如洪钟用自己丰富的经历、深入的研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为在场教师上了一堂职业规划课。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已开展多场类似的活动。

隋广军鼓励青年教师:有大志、谋大事、顾大局、成大器
为贯彻落实“书记项目”的精神,更好地为青年教师成长助力,我校于去年去年11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方迎生在向记者谈到,我校在“十二五”规划中就对设立教师发展中心提出了设想,同时教育部“提高教育质量三十条”也提及了关于设立该机构的相关内容。此外,省教育厅给予了我校一笔专项资金,我校教师发展中心与广东省外语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实行“两块招牌,一套人马”运作方式。
据教师发展中心的林炜娜介绍,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上学期期末时通过收集整理教师们的意见信息,总结出教师们在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职业幸福感、服务社会能力和通识教育等5个方面的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为教师量身制定出《2013年上半年菜单式培训项目实施一览表》。记者还注意到,“自助式培训”是教师发展中心的一大亮点,它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科研需要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培训内容,中心协调和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为教师提供随时随地、形式灵活的培训。

去年11月,广外教师发展中心正式揭牌
与培训相比,“云山教师沙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在3月21日的沙龙上,首位加入沙龙的外教Robert Shaw结合自身经验,与在座教师分享了西方高校的教学模式和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在讲座中,他还与在座教师分析探讨了西方高校教育的未来趋势,风趣幽默的语言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在林炜娜看来,“云山教师沙龙”与常规的讲座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形式更加自由,打破了传统模式,以一种交流、对话、分享的方式举行。
教师沙龙为教师提供分享对话的平台
在谈到关于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各类活动时,受访老师都表示广外教师发展中心为老师提供的专题讲座、举办的沙龙活动都有益于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也有老师谈到,活动不宜强制参加,若以自愿为原则,提供的选择更多样,教师们参加的热情就会更高。
鼓励支持教师“走出去” 完善考核奖励机制
学校除了加强对教师的校内培训和提升以外,还加大了对教师的国家公派出国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申报各类国家公派项目,并且完善了学校留奖委工作机制,有序推进学校公派出国项目。
2012年,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申报工作启动前,学校提前对出国留学项目申报进行了预通知,并安排了曾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唐小松教授与刚从英国归来的谢元花副教授为青年教师申请公派出国留学支招。2012年10月,我校启动了2013年度学校公派出国人员选拔工作,经个人报名、基层单位推荐、专家匿名评审、小组面试、留奖委讨论确定,校长办公会审批,共有28名教师获得2013年度学校公派出国资格。
谢元花为申请公派留学支招
除此之外,我校也鼓励讲师在国内各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方迎生提到,近年来我校连续调整了讲师攻读学位奖励金额。攻读博士学位奖励金额已提升至25000元,攻读硕士学位奖励金额则提升至14000元,而对于自费出国进修的教师则给予三年财政基本工资照发的保障。
与此同时,我校还首设了“翼群奖教金”,逐步完善对教师的考核奖励机制。首届“翼群奖教金”获奖者曾丹对记者说,学院开始组织申报时,她并没有报名,“是领导提醒我申报的。因为我认为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翼群奖的标准,不足以申报。”她说。在曾丹看来,没有领导的提醒和鼓励,她不可能获奖。其实,我校首届“翼群奖”的评选处处体现着学校对普通教师的关怀。在评奖的最后阶段,有17名候选人角逐12个获奖名额。最终,有3位学院领导进入了前12名。但学校文件规定,担任学校、学院(部门)领导职务的获奖者不超过获奖总数的10%。因此,得分最高的那位学院领导入选,其他非领导岗位教师依次递补另外两个名额。
首届“翼群教学奖”颁奖仪式
除了颁发“翼群奖”,我校还将年度考核的评优比例从原先的13%上调至18%。方迎生向记者解释,这是基于省教育厅考核标准相对放松、我校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新变化而实行的政策。他还谈到,我校去年和今年评优工作均采取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共同评判的标准,在评审中淡化两者差别,这些都为我校教职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有赖于教师个人的努力,也加需要学校的支持和关心。我校正在不断开拓创新,深入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加大教职工培养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全力打造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为实现学校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专题策划: 大型专题报道组
专题统筹:贺静 叶璐熠
专题采写:记者 孙佳纯 杨思婷 彭博 蒋雨欣 叶璐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