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中文话剧火爆上演 颠覆“荆轲刺秦”故事

文字:记者 蒋雨欣 沈丽虹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06-07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萧萧易水畔,离歌彻燕川。故人已不复,怎奈水尤寒”。荆轲刺秦,本是一件令后世惊叹的壮举,然而实际却只是一场排练多时的好戏。以现代视角再现历史故事,6月6日晚,我校中文学院“凤鸣云山”系列活动之经典话剧展演《我们的荆轲》在北校云山会堂上演,新鲜而犀利地重新解读了“荆轲刺秦”这一历史尘埃中的悲壮故事。


荆轲接过特制的匕首,准备登船赴秦

    演出当晚,广州市政府研究室社会发展处副处长向新辉、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主任黄志坚、莫佳明,南方都市报全媒体品牌运营部项目主管朱维明、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我校副校长许国彬、宣传部部长胡文涛、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徐昶斌、中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和民等领导、老师及学生到场观看了表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许国彬致辞

    演出开始前,许国彬上台致辞。他高度评价了中文学院“凤鸣云山”系列活动,肯定了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他对《我们的荆轲》全体工作人员表示问候,并预祝展演成功。

颠覆历史,我们的荆轲到底是谁?

    在燕国都城最有名的一家屠狗坊里,秦舞阳、狗屠、高渐离等人空谈“侠士好名”之道,讥嘲“剑客”荆轲四处送礼谋求前途的行径。荆轲醉酒哼唱,满腹牢骚地出现在平日常聚的屠狗坊。在江湖中享有盛名的豪侠田光来访,四人卑躬屈膝、唯唯诺诺,企图通过攀附田光摆脱落魄的现状,不料田光却以性命相交将刺秦大业委托于荆轲。


田大侠向荆轲托付重任

    在燕太子丹赠予的豪宅里,高渐离、秦舞阳、狗屠好生相劝,望荆轲取义成器。荆轲在接受与推拒间徘徊时,太子丹又以良马高车、美姬相赠。两难之际,刺秦的计划已无法控制地悄然展开。


豪宅内,宫女舞动曼妙身姿,迎接燕姬出场

    在华丽的宫殿中,本该养精蓄锐的荆轲,却连日失眠头痛,身边众人亦各怀心事。期间,荆轲爱上了太子丹赠予的美人燕姬。心思婉转的燕姬与荆轲演习刺秦的经过,一语道破荆轲的困境,并指出了一条晦暗得令人瞠目、却又堂皇得青史留名的解决之道。这个奇女子,在关键时刻暗拔千钧,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却也因玲珑剔透的心思最终花折陨落。             
                        秦王刺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之滨,荆轲高唱离歌,似在自我嘲讽,又似在慨叹命运。在秦国大殿上,荆轲被众士兵们用枪挑起,一束强光洒下,我们的荆轲大义凛然的造型定格。安然无恙的秦王衣袖一挥,霸气地宣告“我们历史上见”!

    秦国大殿上的千古一刺,到最后却只是一场排练多时的好戏。在《我们的荆轲中》,荆轲不再是一个为了侠义慷慨赴死的英雄,而是一个“想要出名”却在清醒与混沌之间无奈挣扎的普通人。 

演技精湛,再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饰演荆轲的杨默寒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本就是北方人,出演荆轲有先天的性格优势。第一幕“成义”中,荆轲醉酒哼唱、扔酒瓶、醉卧屠狗坊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显示了荆轲作为北方男子的大气和豪迈。初见太子丹时的紧张、忐忑;向燕姬表白心迹时的狂热;在易水之滨自我反思时的挣扎、痛苦,语气时而铿锵,时而哀怨。在杨默寒的演绎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名利之心的普通人为了侠士的虚名,在众人和自己追名逐利的欲望的推波助澜下,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荆轲壮烈赴秦
    吴北蔷扮演剧中唯一的女主角燕姬,在第二幕“受命”中她始终身着轻纱背对观众,引人遐想。第三幕“赠姬”中,吴北蔷一身艳丽的大红色古装扮相惊艳四座。期间她更是以多套华美的服饰以及精妙的台词征服了在场观众。在刺杀的演练中,她是威仪的“秦王”,雄才大略,咄咄逼人;在与荆轲的交锋与缠绵中,她温柔,她聪慧,她渴望爱情却摒弃动情。吴北蔷可静可动、亦柔亦刚的演绎令在场观众啧啧称赞。


荆轲对燕姬动情

    第四幕“决计”可谓笑点多多。高渐离为荆轲讲述“古之大侠”曹沫、专诸、豫让的故事,狗屠、秦舞阳则在一旁表演大侠们的英勇事迹,二人嘟嘴卖萌,秀武力秀肌肉,多次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秦舞阳、狗屠生动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

    年少轻狂的秦舞阳,憨厚朴实的狗屠,奸诈狡猾、表情多变的燕太子丹,温文尔雅、喜论人生哲学的高渐离,勇猛坚毅的樊於期。演员们或嘟嘴卖萌,或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剧中亦不乏风趣幽默的台词,比如“没有老爸是李刚,没有大款当靠山,没有哥们是大腕,要想出名难上难”,“失眠者,大侠之风范也”等,历史与现实融汇,“穿越式”台词引得现场观众笑声的同时,借古讽今令人深思。

精心筹备,广外中文人倾情奉献文化盛宴

    作为中文学院的品牌活动,中文经典话剧自2007年推出以来,每年吸引大量师生前往观看,广受好评。《我们的荆轲》是中文学院学生精心准备将近四个月推出的第7部年度力作,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同名作品。

   导演罗曼菲在采访中将话剧内容总结为三部分:人性、名利以及晦涩难懂的爱情,“这部作品借古讽今,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副导演劳珊薇谈到,“这部剧的关键不在荆轲,而在于‘我们’,在于我们怎么去认知这段历史”。


                        剧组大合照

    李和民盛赞,“这次的话剧表演效果非常好,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很强,是我观看过的由非专业演员演出的话剧中最好的水平。”话剧总指导刘海玲老师也表示,《我们的荆轲》只在中国上演过一次,虽然缺乏可供参考的现成作品,但编导组与演员们在写作与排演过程中,不断改进,她认为今晚的表演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