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羊晚资深记者邓琼:一题材可向媒体多版面投稿

文字:范稚瑞 实习生 鲁珊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11-29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生物体的干物质中有近60%都是碳——我看你们简直都不是人,而是一堆碳!”这句“戏碳说”来自羊城晚报资深记者、广外客座教授邓琼2006年采访华南植物园周国逸博士的一句调侃,却让全场听众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11月28日下午,邓琼受邀为在我校通讯员、新闻社记者讲授了“如何让新闻更具有生命力”。讲座中举例发问,引人深思。

邓琼受邀为我校通讯员作培训

谈渊源:从一个大学到另一个大学

    邓琼在讲座的开始便笑称自己“与大学结下不解之缘”。父母皆为大学教师的她从小就在大学校园中生活,本科,硕士一路走来,机缘巧合地又进了羊城晚报成为一名教育、文化记者,专职负责跑教育线。“可以说,我生在大学,长在大学,从一个大学又到了另一个大学。”她笑言。与广外的缘分不仅是工作上的联系——作为教育记者,她需要经常与学校宣传部联系,寻找新闻来源,而且还有去年的伦敦奥运会——报社一系列对大英博物馆馆长等采访也有赖于在英国学习、工作的广外校友的支持。“所以我对广外并不陌生。”她说。

谈新闻:校园媒体与外部媒体可以合作得更好

    校园媒体和外部媒体,对于这两个看似并无关联的媒体组织,邓琼将它们紧密联系了起来,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校媒和外媒(外部媒体)本可以更好地相互配合。”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在校园新闻对外部媒体怎样配合方面,她认为校园媒体首先应该了解自己掌握的新闻资源,这包括有社会意义的学校资讯公开及“智囊支持”,参与的社会活动、事件表现、心得等。在清楚自己手中的“法码”后,她鼓励校园媒体针对报纸不同版面自寻亮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并投稿,可以大大增加稿件的采用率。


                           培训会现场

    她以我校“梁宗岱诞辰110周年系列报道”为例,根据稿件内容进行细分:梁宗岱纪念活动可以投放要闻版,梁宗岱与广外的渊源可以投放文史版,学生话剧编演投放教育版,回忆梁宗岱的文章可以投放文化副刊版……这样避免了一锅“大杂烩”式的新闻报道,也有针对性地提高了稿件的采纳率,避免了素材的浪费。

谈建议:不要板起面孔做新闻

    鉴于外部媒体对校园的了解有限,她对校媒提出几点建议以应对自媒体的挑战。从民生角度报道新闻首先被推上“头位”,她认为校媒对校内新鲜事应该有着更敏感的触觉,更快的反应速度,快速发布后的答疑和解读是校媒领先于外媒的独特优势。其次是人物报道和事件报道并不足够,“微言大义”“细节取胜”“真情实感”在她的口中被反复提及。她谈到,不要板起面孔做新闻,而是应该放手去找最具有冲击力的、鲜活的话题,这才是新闻的应有之义。

谈要求:遵循“三多”“三少”“三深”原则

    在邓琼讲座后,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文涛对新闻报道工作提出了一些要求。他解答了通讯员有关新闻稿方面的各种疑惑,表示新闻稿要避免官僚主义,更多地贴近校园生活、师生生活,并提出“三多、三少”“三深”的原则:即减少无新闻价值的常规会议、例行公事的活动、迎来送往的交流活动的报道;多报道师生鲜活的典型事迹、有影响有特色的学术与文化活动,多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和师生关注热点问题策划深度报道;深入解读学校办学思想、重大举措、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基层新闻素材,深入揭示学校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大业绩的背景、动因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