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梅志清论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

文字:李思敏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4-05-29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5月28日上午,南方日报机动记者部主任、首席记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梅志清应邀在广外南校进行以“新闻敏感与责任”主题的专题讲座。新闻学院院长郭光华、党委书记孔晓明、团委书记商杰强等出席了本次讲座。会议由孔晓明主持。

新闻敏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讲座开始,梅志清提出四个在大学应该学会的技能,“能写、能说、会学习、会思考”。她认为她的能写是在中大念中文系时被高强度作业训练出来的,“除了寒暑假,几乎每天都要写。”她还提出,会学习、会思考并不意味着每天上课只是乖乖听课,“那是小学生做的事,我们要做的是自主学习,挑战权威。” 


梅志清谈新闻敏感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梅志清用这八个字来诠释新闻敏感的含义。新闻敏感即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她认为这是记者的鼻子、职业的悟性,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好的记者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她提到美国一名著名记者第一天到《纽约时报》上班就被派去报道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唱会,但是到达现场后却被告知演唱会取消了。记者认为没自己什么事了,随即离开。半夜却接到了总编辑的“午夜凶铃”,质问为什么其他报纸已经在准备明天的女演员自杀的头条。“著名演员的首场演唱会取消,其中肯定是有内幕的。具备新闻敏感的记者就会去调查,而不具备的就会像他一样,错失了头条。”

梅志清:新闻敏感是可以培养的

    “我觉得新闻敏感是可以培养的,”梅志清将新闻敏感的培养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对新闻的判断。面对事件,要迅速判断它的新闻价值,预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她不仅阐述了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还提及了《南方日报》深度调查的选题价值标准。题材是否足够重要,有没有想象空间,调查结论是否具有颠覆性以及与时代的关联。她强调,“大家应该多看一下新闻,从媒体报道上得到的东西真的很多。”


学生认真聆听

    其次,要在发现中深入分析,以小见大,以旧见新。梅志清笑谈,“我们那时候真的是什么书都读一大堆的。不要求你们博览群书,但要博览相关专业的杂志、书籍。”对新闻的分析来自于对事物和社会的积累,记者脑中积累得多,就会形成一条地平线,线条越清晰,敏感性就会越强。资深记者的采访过程绝对不是你问我答、你说我记的简单过程,而是伴随着逻辑思维的碰撞,通过交流互动来深入挖掘。“就像剥笋一样,把外面厚厚的壳剥掉后,就会发现里面鲜嫩的笋肉。”梅志清认为新闻是不独立存在的,是有关联性的,所以她强调在新闻报道中要延伸,要多维度进行观察,多角度进行整合。

社会责任:在大学立大志 培养责任气质

    “新闻敏感就是政治敏感,而政治敏感与社会责任是分不开的。”面对社会上对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良心及社会责任的质疑,梅志清感到很揪心。拿着“新闻民工”收入,操着中南海的心,新闻人常常这样形容自己。“不管你承不承认,反正我认为,在一大群人当中,总有一小撮人是希望得到一点点,哪怕只是很少的社会认可的。”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或多或少都是认同这个职业的,所以才不会在乎这个职业的艰辛。“然而,现在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信任危机。”

    再也不是“无冕之王”的新闻人该如何度过信任危机呢?“要培养责任气质,特别是在大学这个黄金期。”她以三个“脱离”阐述了责任气质的培养。脱离过于现实的考量,学会志存高远。“年轻就应该立大志,你们的未来是未知数,无限广阔。”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梅志清以马云为例告诉大家,年轻的阶段就是立大志的阶段,没有必要太“安分守己”。脱离精致的利己主义,学会吃亏。“如果人人都为我,那谁来为人人呢?”俞敏洪曾经为别人打开水,然而如此小亏却让他在创办新东方时占了大便宜。“吃小亏占大便宜,目光要长远一些。”脱离“口水多过茶”的抱怨,学会笃行。“与其抱怨,不如行动。”简单的一句话,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我确实是喜欢新闻的。我是92年最后一批包分配的,当时有3个选择,一个是妇联,一个是国安,还有一个是南方日报。最后我选择了南方日报。”当观众问及其新闻理想时,梅志清如此说到,“做这个当然会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同时,也想用自己一点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