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长江学者广外纵论文学中的时间与空间

文字:英文学院伍嘉钰 图片:英文学院韩文锦 编辑:梁玲华 发布时间:2016-06-19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6月14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乔国强在北校区行政楼国际会议厅带来主题为“文学中的时间与空间”的讲座。本次讲座是我校著名教授论坛的第300讲。

乔国强主讲

在讲座开始前,我校副校长阳爱民为乔国强颁发了客座教授证书。英文学院副院长冯光武表示,此次论坛是著名教授论坛的第300讲,因而具有里程碑意义。

阳爱民为乔国强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乔国强首先介绍了结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及小说叙事中时间与空间的构建关系。一方面,他强调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另一方面,他指出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往往会带来新的意蕴。接着,他介绍了在西方文学中关于叙事的时间、空间的基本思想。在对时间的认识上,他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茨维坦•托多罗夫的“线性时间”理论、梅叶•霍夫的“时间的第四维度”等观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说明了公共时间和私人时间的相互转化性,即公共时间也蕴含了私人意义。另外,从微观来看,他以《泰坦尼克号》影片中的倒叙情节为例,说明了时间排列顺序的不同会给作品带来不同的意蕴。在对空间的认知上,乔国强先是梳理了西方对空间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简单介绍了叙事空间的定义、种类以及单位。在谈及作家笔下所构建的空间时,他指出:“作品中空间的设定虽因人而异,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意图:赋予该作品特定的意义,以此彰显一个时代的构建方式或是一个作家的价值取向。”然后,他结合西方文学作品《奴隶》,分析了“时间+空间”句法状态理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他还结合中国古典诗词,阐释了“setting”一词在中国文学中体现的是写景与叙事的关系,并强调了景的营造应包括装饰品等道具性物品。最后,他列举介绍了时间和空间研究在“城市文学”中的常见话题。

在提问互动环节中,乔国强对如何比较“文学时间”和“自然时间”作出了回答:“一方面是在叙述史实时应保持时间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作者可以根据写作需要自主分配时间。”此外,他还结合具体例子解答了关于时间“破碎性与生成性”的深入询问:“一个大的集体,可以根据每个成员拥有的不同的个人爱好、情感等倾向分成若干个新的小群体,而这正好切合结构主义中的新排列组合的观点。”

讲座现场

附:

乔国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方向负责人;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叙事学会理事;中国英语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界面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与加拿大研究院特聘客座讲师(2008年-2010年);英国莱斯特大学艺术、人文与法律学院“利沃休姆基金访问教授”(Leverhulme Trust,2011年-2012年);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教授(2013-2016);《文艺理论研究》编委;《外国文艺》编委;欧洲叙事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叙事学、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论坛介绍:“著名教授论坛”活动是由我校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学校层次的系列学术讲座。自2006年2月启动以来,至今已有整整10年。此间,著名教授论坛始终秉承促进学科建设、繁荣学术氛围、提升文化品位、活跃校园文化的宗旨,邀请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名在各个领域卓有成绩的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包括了桂诗春等业界泰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等人,讲授学科包括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个高起点、宽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我校把系列讲座的录像制作成光盘,至今已内部发行了两辑,具有较高的学术实用价值和纪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