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12日至6月23日, 我校首批立项的教师发展精品培训课程——《质性研究方法》研修班在北校区六教412精彩开讲。本次课程由我校英语教育学院博士柯晓玲主讲,旨在引导青年教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培养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同时扩展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
在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质性研究方法》圆满收官,主讲老师与学员共同确立了以研修班为载体,共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模式,专家与学员共同学习、交流和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柯晓玲主讲《质性研究方法》
5月12日晚,质性研究方法研修班正式开启,来自校内外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的超过50位教师及访问学者齐聚课堂,共同学习质性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本次研修班主要分三个大部分:一是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方法论:研究者在着手进行质性研究之前需要厘清认识论基础、理论范式、研究方法论、研究方法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确保所选择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符合自己的认识论基础以及理论范式。二是如何开展质性研究。包括如何发现研究题目,确定、设计具体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论以及如何确定研究对象、收集收据、撰写研究报告等。三是学员分享环节。课程特别邀请了英语教育学院老师吕琳琼分享自己开展教学研究及博士论文研究的经验和心得。此外,商英学院老师苗学玲、西语学院老师张和轩分享了自己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的具体研究计划,广州白云学院老师李淑兰和国际学院老师刘丹则分享了自己对质性研究论文的见解。分享会上学员纷纷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弥漫着浓浓的学术交流氛围。
本次质性研究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既帮助青年教师全面深入地学习了解质性研究方法并运用其开展学术教学研究,又激发了他们对质性研究方法的兴趣和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研修班结束之后,参训的教师们表示,希望能够以这门课为起点,继续开展质性研究兴趣小组活动和合作研究,因此,本课程也是探索如何建立广外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研修班学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