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作家葛亮携新作《北鸢》亮相我校

文字:张婉 实习记者 钟懿嫣 王洁虹 图片:艾孜尔 陈致萱 宣以琳 编辑:王子衿 朱秋雨 发布时间:2017-03-27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3月26日下午,知名作家葛亮带着他的新书《北鸢》亮相我校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与创作感受。在嘉宾黄佟佟的助阵下,葛亮分享《北鸢》的创作经历,并与我校读书爱好者进行了深度交流。

葛亮讲述创作心得

出身名门,想为祖辈做群像

葛亮出身名门,家族群星闪耀:祖父葛康俞、太舅公陈独秀、叔公邓稼先……然而葛亮说,他小时候只是像普通孩子一样地长大。在成长过程中,爸爸会给自己进行阅读上的训练,让他逐渐有了在文字上的语感和对小说架构的了解,并慢慢给他讲述祖辈的事情,给他看祖辈的一些书信,这形成了一种精神的传递,也给葛亮建立了一个比较高的写作门槛,让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写作有进步的空间。

“文学研究不是冰冷的文字理论和架构建立起的,而是有温度的、对作家感同身受式的认知与表达。” 葛亮想要触摸自己的研究对象,构成他们的文学肌理,《北鸢》的创作缘起葛亮祖父遗作《据几曾看》编辑的一封信,“这位我很尊敬的编辑在信中说,希望我从家人的角度,写一写祖父的过往。” 葛亮最终决定写一部小说,在虚构的文学与真实的生活之中,用更“有温度”的方式去表达。“我想为那个时代的人照相,照一个群相。”

《北鸢》流离,有更广阔的天空

黄佟佟说,她在《北鸢》中看到了一个从容、具有古典色彩、明亮的民国。葛亮表示,民国是一个大概念,有多元、模糊的轮廓,它存在着动荡、不堪与苦痛,但人的尊严感是美丽的,他想在小说中表达出这种美丽。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作家表现出了民国的更多的维度,葛亮希望能与他们相互呼应。

关于“北鸢”的含义,葛亮说,“”是风筝,随风势而动,因循时代的运转,但它始终有线的牵引,让你归家有时。在文中,风筝的线剪断,则意味着有更大的天空在等着它。“每个人都可以回到自己精神的原乡,有释放的空间,有更大的可能性。”

人物塑造,由家事现国事

《北鸢》一书,写的是两大家族的浮沉命运,但根本上还是映射出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但对于葛亮而言,这并不是件难事,“把国事当家事写”。他特别提到了书中的一个女性角色——言秋凰。作为一代名伶,言秋凰在和师傅的擂台中取得了胜利,但眼看着自己崇敬有加的师傅咯血而亡,言秋凰决意卸下自己的名伶身份,最终徒手杀死了一个日本军官。葛亮是这样阐述言秋凰的人物设置。“从表面上看,她表现的是有关家国的民族大义,但其实,我更加想表现的是人之常情。”

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昭如,因深受儒家观念的教导,她所有的行为始终由儒家的家庭伦理规范牵引着,昭如的身上表现了民国时代典型女性的温良贤淑。而她的姐姐昭德却截然不同,昭德本身所具备的见识和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女性的印象,让人们意识到女性是可以和男性平起平坐的。

“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葛亮曾言:“尊重一个时代,让它自己说话。”而他笔下的《北鸢》,反映着的一个民国,更反映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讲座合影

 

附:葛亮简介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文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现任香港浸会大学助理教授。著有长篇小说《朱雀》、小说集《七声》等。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作者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