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20日至22日,第六届亚太翻译与跨文化研究论坛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召开,主题为“翻译与世界文学”,“语言文化多元性”和“跨学科性”是最为鲜明的特色,旨在为不同语言文化及学科领域的学者之间交流观点提供平台,从而进一步促进亚太及世界其他地区翻译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同时再次强化翻译及翻译研究的社会功能。本次会议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系与我校联合承办,大会主席由我校云山领军学者、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罗选民和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Charles.F. Altieri共同担任,来自世界各地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参加大会发言及小组讨论。

大会现场
开幕式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文艺术学院院长Anthony Cascardi在致辞中阐述当今翻译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翻译传统。美国科学艺术院院士、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芝加哥大学教授HaunSaussy,英国皇家学会会士、欧洲艺术科学院士、埃克塞特大学教授Regenia Gagni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系系主任、著名翻译家Mack Horton分别做大会主旨发言。HaunSaussy在其发言“Master Zhuang’s Blue Guitar”中,通过对《沙门不敬王者论》、《高僧传》等佛教典籍文本的细读与跨语言对比,探讨《庄子》文本及其思想对于早期异域文化文本通过翻译传入中国这一过程的影响及意义。Regenia Gagnie的主旨发言综合文学、文化、政治及语言多领域的问题,从世界文学、文化及翻译研究的当前现状谈起,结合来自中国、欧洲、拉美、中东等世界不同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对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下的文学交流与发展以及所涉及语言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当前语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沟通与交流做出反思。Mack Horton的主题发言“Make It Old: Premodern Translation in the Postmodern Age”则以日本典籍英译为例,分析了后现代语境下古典作品译者的任务及要求。他们的精彩讲座获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主旨发言现场
美国布朗大学讲座教授、著名诗人、翻译家Forrest Gander,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孙艺风和加州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系著名学者、翻译家Chana Kronfeld以诗歌、宗教、典籍等不同文本类型为例,阐释翻译与政治、伦理、意识形态等相关社会因素的联系。
“语言文化多元性”和“跨学科性”是本次学术会议最为鲜明的特色。在小组讨论中,不同语言文化及学科背景的参会人员齐聚一堂,就翻译研究的前沿和经典问题各抒己见,人员中不乏年轻有为的学术新秀。大会为提交论文中评选出的三位青年学者颁发优秀论文奖,由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桂冠诗人、普利策图书奖和美国图书奖获得者Robert Hass、Charles Altieri、Mark Horton分别为来自(北京)清华大学的王敏、香港中文大学的黄若泽和东京大学的Eri Nakagawa三人颁发 Papers of Excellence with Young Scholars获奖证书。

获奖青年学者合影
本次大会对促进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有着重大意义,有利于拓展世界范围内翻译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当今全球范围内不可多得的学术文化盛宴。该论坛让中国学者在国际最高学府举办的国际论坛上发出强声,是中国学术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的表现。与会学者对本次大会的组织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