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学者聚首广外畅谈文学翻译中的形象

文字: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图片:袁淳露 实习记者 谢玲 编辑:梁玲华 发布时间:2017-11-21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1月18日至19日,Transfiction 4:Images as Translational Fictions ( “文学翻译中的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语言为英文。来自比利时、西班牙、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内地多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Transfiction系列研讨会从欧洲发起,已在国外成功主办三届,这是首次在中国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我校主办,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亚太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团队和翻译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为中国学者参与世界译学对话提供了平台,也为中国学术声音的传播与青年学者的成长做出努力

阳爱民致辞

罗选民作大会报告

开幕式上,副校长阳爱民以及广东省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瑞林先后致辞,本次会议主席、我校云山领军学者罗选民做了大会报告。开幕式由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莫爱屏主持。

研讨会现场

大会的首场主旨发言由欧洲科学院院士、《视角: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主编、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Roberto A. Valdeón教授精彩呈现,他以《译者与翻译学者制造的虚构》(Translators, TS scholars and the Creation of Fictions)为题,结合详实的案例,讨论了译者的翻译以及翻译研究者的学术书写在建构文化他者刻板印象中发挥的作用。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致远讲席教授王宁做了第二场主旨发言,题为《全球化时代的形象翻译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重构》(Translating Images and (Re)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Chin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总结了西方媒体通过翻译建立起来的六大矛盾的中国形象,呼吁中国转变翻译的重心,从译入为主到译出为主,为重建中国的国家形象贡献力量。欧洲翻译研究学会副主席、比利时鲁汶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Luc van Doorslaer教授登场,做了题为《元形象与翻译形象》 (Connecting Meta-Image and Translated Image)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元形象与翻译形象都是已有形象建构的进一步镜像,翻译和翻译研究应探索打破刻板印象的话语方式与可能路径。

会议合影

在两天的大会发言环节中,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谭琼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方开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平分别就寒山在美国的跨文化旅行与垮掉派英雄形象建构、格列夫游记汉译中的形象学分析、李清照词作中的意象与翻译做了极有见地的探讨和阐释。除此之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士奎,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徐敏慧,天水师范学院教授桑仲刚授,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陈水平,香港浸会大学博士Marija Todorova、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嵇让平、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王定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后侯松、博士生吕洁、香港大学博士生欧阳开斌等学者也就翻译与形象建构的问题做了别开生面的发言。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以及广外的师生出席旁听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