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砥砺奋进。在这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广外人用青春与汗水,在岁月的长河中镌刻下无数深刻而动人的印记。从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盛景,这里有老一辈教师们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的奉献故事;有莘莘学子怀揣梦想、收获成长的青春往事;有校友们拼搏奋进、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奋斗篇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广外人的担当与使命。在广外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之际,广外新闻网特推出“印记广外”栏目,记录一代代广外人艰苦创校、励精图治、刻苦求学的动人故事,抒写一段段广外人与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怀。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故事和记忆,铭记过往,展望未来,共同书写广外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广外白云山校区的文化广场,是在2005年广外40周年校庆时落成的,2025年,在广外60华诞来临之际,学校对广场进行了全面优化和美化。它是广外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之一。它融入了“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理念,集中体现了广外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过硬本领、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精神追求。它是广外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一种艺术表现,是广外校园精神的一种物化沉淀,彰显了广外人对为学与为人内涵的独到理解。
我爱群雕。因为它昭示来者,大凡伟人都有其共通的值得我们永远珍视的东西,12尊塑像透过时光的隧道告诉我们:伟人离我们很近,咫尺之内,我们可与伟人对话;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将看似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将看似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只要我们永葆那份理性的、独立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我们同样可以成为伟人。
我爱航船。它寓意着最初的对外交流和对外贸易始于海上,象征着我校是涉外型院校,培养的是在道德上追求美德与至善、在学术上具备通才意识和跨文化视野、在风气上推崇行动与实践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飞桥”乃联接中外的友谊之桥、穿越时空的古今之桥,有“学贯中西”之意。中式亭、西式亭在东北、西南对角呼应,更是象征着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和升华……大船起航的动感、飞桥的延伸、两亭默默的庄严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思想天空中和谐的美。
我爱翠竹。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高洁、虚心、有节、挺拔、坚韧、向上、不屈不挠的品性自古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它代表着做人的原则和准则,在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社会,能保持竹子的气节,那不失为一种超然、脱俗的品质。在师生经常漫步的文化广场种上两片竹林,真不失为一个奇特的创意和非凡的点睛之笔。
我爱沉香。广外文化广场东侧的沉香树,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符号。其凝结的“沉水为香”特质,恰如高校“立德树人”的坚守——经岁月沉淀方显价值,与广外培养跨文化人才的初心相契。树影婆娑间,既承载着“香文化”中谦和内敛的东方智慧,又呼应着校园里多元文明对话的开放氛围。它是静默的教育者:以树脂凝结的执着,喻示治学需沉潜;以香气远播的特质,象征文化传播的使命。这排沉香树让广场不止是休憩空间,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精神感召,暗合高校传承文明、守正创新的深层追求。
我爱奇石。有了翠竹、有了树木,有了草地,奇石就不是可有可无了,因为,刚柔相济就是一种美。学校在建文化广场时分别在南北广场各放置了两尊奇石,其中南广场的那尊被称为“三羊开泰”的奇石,集“瘦、透、漏、皱”等观赏元素于一身,堪称观赏石中的上品。“三阳开泰”出自《易经》泰卦,是阳气初生、万物复苏的吉祥象征,寓意广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由于造型好、寓意好,故深得师生校友喜爱。
我爱日晷。日晷是古人用来计算时间的工具,今虽不用,但作为一件艺术品摆在广场上,自然有其丰富的内涵。我想它至少可告诫人们要“惜时如金”,要“勇于探索”。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要切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观赏日晷,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些古训,同时,它会让我们肃然起敬,敬佩古人伟大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从而激励我们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文化广场,处处有文化,草木总关情,漫步其中,无声胜有声。
即将来临的60周年校庆,是让每一个广外人引以为豪的重要时刻,也是海内外校友的一次大联欢,是对广大师生员工的一次大鼓舞,是对我校60年发展历程的一次大检阅,是对广外办学成就的一次大宣传,还是对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一次大展望。文化广场,承载着广外太多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