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第四次学术会议暨“红色文化及其国际传播”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举行。

会议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并得到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广东省文化传播研究会、《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学术研究》编辑部、《红色文化学刊》编辑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战略决策研究》编辑部、《区域国别研究》编辑部以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的支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石河子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如何让红色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更好地走向世界。
石佑启书记代表学校党委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达了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这次研讨会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学术实践,也是广外建校60周年“学术校庆”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一直以来,广外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着力以多元视角和丰富方式向国际社会精准解读、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展现其科学内涵、价值意义和当代活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自成立以来,已成为推动该领域学术繁荣与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学术界同仁持之以恒、携手并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葛小月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葛小月主持
知名专家学者们围绕主题先后分享各自的真知灼见。
红色文化及其国际传播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教授表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维度。向世界讲述红色文化故事,并非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并从红色基因、力量之源、路径创新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她指出,红色文化中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是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关键钥匙;红色文化为塑造中国可信可爱可敬形象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能;要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塑造中国形象的强大力量,必须创新传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实现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转变。

靳诺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联盟总召集人王炳林教授表示,红色文化是与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标识的学术概念。要基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类型的文化形态把握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一是要立足共同价值,重构传播内容;二是要创新多元载体,创造多元化场景;三是要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形成多元传播合力;四是要尊重文化差异,注重本土化传播。

王炳林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教授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沿革、思想进程、实践成效。他表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紧密相关,经历了争夺文化领导权、建立和巩固文化领导权的历史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关键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这一重大命题,并形成系统而成熟的理论。

杨凤城教授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以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立题,指出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建构政党形象、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明、增进国际社会文化交流、澄清国际社会误解和偏见的“必要”,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彰显、传播技术和媒体的发展、传播能力的提升、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丰富的历史经验使其成为“可能”。他还指出,需通过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优化红色文化叙事、深化红色文化交流等优化路径。

陈金龙教授发言
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臧秀玲教授系统阐述了数智时代红色文化适应性出海的生成机理、现实挑战与创新策略。她指出数智技术以精准触达、塑造立体化文化记忆等方式赋能红色文化,然而当前红色文化适应性出海也受到传播样态固化、价值认知折扣、传播格局劣态等多重挑战,要在秉持红色文化初心本色、彰显百年大党大国风貌的基础上,以多元表达提升红色文化产品匹配度,以共性传播增强红色文化价值感召力,以科技创新提升红色文化产业竞争力。

臧秀玲教授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联盟召集人代表李前进教授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问题,深刻阐述了为什么要用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目标旨归以及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三个问题。他表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技术优势和整合能力等来弥补传统传播的不足,真正实现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实起来”“活起来”“准起来”“智起来”和“热起来”。

李前进教授发言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联盟召集人代表周琪教授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为个案,介绍了西南大学挖掘红色文化的经验做法,并系统阐述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源流、内容体系与时代形态以及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方式。

周琪教授发言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研究现状及国际传播
武汉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丁俊萍教授深入阐述了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与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关系。她还用鲜活生动的案例、故事和歌曲民谣等阐释了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三句话六个词组24字的文本表述,指出“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并解释了为什么是“顾全大局”而不是“胸怀大局”,以及“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等表述的意蕴,特别强调“不胜不休”四个字是大别山地区人民原生态话语的生动表达。

丁俊萍教授发言
西南交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何云庵教授分享了关于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的反思。他总结性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成立以来的四点成绩,同时从成果、队伍、资料、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强调成果需注重学术性、严肃性、完整性,研究人员应加强专业基础和理论视野,研究资料要注重真实性、代表性、权威性,研究方法要注重整体性,以及要充分重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性与每种精神所具有的鲜明的个性之间的关系。

何云庵教授发言
重庆师范大学原校长孟东方教授表示,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国际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对人类现代化进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不同民族文明间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的客观差异和西方资本主义话语霸权的主观压制、自身传播手段的滞后和单一等挑战,需从注重内容创新、优化话语表达、拓展传播渠道、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实践。

孟东方教授发言
赣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邱小云教授表示,“长征”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标识性议题。“长征”的辉煌出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国际传播的历史智慧,即主动“出海”,布局自有传播渠道;借船“出海”,善用他者传播渠道;领航“出海”,高位推进海外传播;满载“出海”,主动丰富资源供给。

邱小云教授发言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首席专家李萍教授表示,红色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精神用什么方式传达出去,涉及到文化编码如何转化的问题。她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如何传播、如何能产生更积极的力量,有两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值得关注,一个是文化传播和交流如何打破文化认知的壁垒,一个是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建立内洽性。

李萍教授主持研讨会主旨发言环节
本次研讨会还围绕红色文化本土化实践、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域外视野中的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国际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专题设置了六个分论坛,评议人进行了精彩点评,学者专家们讨论热烈。






六个分论坛
当天下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第四次会议顺利召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召集人、联盟成员单位代表、提交联盟成员申请的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年度工作情况,以及对新入盟单位进行讨论表决。

联盟会议合照
在会议闭幕阶段,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国民教授主持。各专题分论坛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联盟秘书长胡子祥教授汇报联盟年度工作情况、宣读联盟单位新成员名单,新入盟单位代表发言,总召集人王炳林教授作总评讲话,最后进行了联盟会议的主办单位交接仪式。

联盟会议的主办单位交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