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制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我校师生密切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涉外法治领域科研攻关”等话题展开热烈谈论。
党委书记石佑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系统论述了我国涉外法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原则立场、推进方式,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高校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高校在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勇担使命与责任。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要围绕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粤港澳法律规则衔接,积极运用法治手段应对跨境纠纷和法律问题,夯实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基础,丰富涉外法治实践经验,以高水平涉外法治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驾护航。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涉外人才培养的重点院校,广外要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战略导向,瞄准“国家所需、湾区所向、广外所能”,打造“法学+小语种”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特色,定制精细化培养方案,依托广东对外开放前沿优势和广外学科资源,大力培养服务国家对外开放需求的通用型涉外法治人才和小语种专门人才。
党委副书记、校长闫相斌:
作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不断深化“专业+外语+实践”深度融合的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法学+外语”“外语+法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双模式”,完善本硕博贯通、高校-社会协同的立体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此外,学校还将大力加强涉外法治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研究,围绕完善重点领域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开展深入研究,打造涉外法治研究高端智库;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阐释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理念、主张和成功实践,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助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发展规划部部长陈彦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我校作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近年来,依托多学科多语种优势,推动“外语”与“法学”深度融合,打造涉外法治交叉学科群,致力于建设全国一流的涉外法治学科,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接下来,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加快优化涉外法治学科的建设路径,持续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双模式”,构建华南地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论创新与中国法治故事传播高地,为广东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涉外法治支撑。
教务部部长陈金诗: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广外勇担使命,不断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了“法学+外语”“外语+法学”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双模式”。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将继续坚持系统观念,“四位一体”合力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定制精细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出系列教材,服务多语种法律人才培养;培育全英教学师资,提升法学教师全英教学能力;打造高层次多样化平台,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持续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外语能力培养,深入推进“外语+”的专业建设,建强法学专业国际组织创新班,打造精品小语种专业的“法学微专业”。未来,广外将继续依托广东对外开放前沿优势和广外学科资源,大力培养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需求的通用型涉外法治人才和小语种涉外法治专门人才。
科研部部长陈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外法制建设重要讲话精神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我国涉外法制体系和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将进一步聚焦涉外法治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加强研究阐释,为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广外贡献,进一步夯实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和海外利益保护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进一步发挥法学、外语、经贸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和优势,着力加强涉外法治和全球经济治理领域新型高端智库建设,聚焦涉外法治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为更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贡献广外力量,展现广外担当。
人力资源部部长谢文新:
涉外法治工作涉及面广、环节众多,在国家法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需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推出更多高质量涉外法治理论研究成果,建设涉外法治交叉学科群,打造各类涉外人才交互培养平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国家所需、未来所向、广外所能”,充分发挥“多语种+法学+外贸”的优势与特色,提前谋划与部署,整合资源成立广东涉外法治研究院、广东涉外律师学院,建设智库平台,注重引进人才兼具国内与涉外法律知识,努力建成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一流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为广外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不断培育输送高端涉外法治人才与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研究生院院长杨励:
学校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多语种+专业”的新导向、新思路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我校专门针对先后入选的教育部、司法部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研究生项目制定创新型培养方案,开设“小语种+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班,更加注重对外开放背景下“订单式”实务教学,更加强调全英、双语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培养模式,在涉外法治建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国际合作交流部部长周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当前对外开放背景下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我校推进涉外法治工作,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了重要遵循。国际部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国际交流合作“PRIME计划”为抓手,聚焦涉外法治领域合作,积极推动与国(境)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港澳地区知名高校及机构的交流,进一步扩大学生国际视野,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及学术合作水平,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涉外法治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西语学院院长杨晓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这为外语学科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思路。单纯的外语人才早已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上个世纪末到2015年前后,学院各专业借助主辅修的形式实现了“多语种+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最近两年,非通用语种开始尝试“非通+英语+专业微模块”的培养模式,而法、德、西、俄这几个大语种也正在论证开设“多语种+第二专业”双学士学位的可行性。“多语种+涉外法治”复合型人才是“国家所需”,也是“广外所能”,是未来外语专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法学院院长陈云良: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涉外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外法治的基础,应加快推进建设。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既要主动回应涉外法治建设需要开展研究,提供思路方案;也要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立德树人,为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做出应有贡献。结合广东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努力探索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度。
法学院党委书记杨敏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涉外法治思想篇,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我们要明确职能,担当作为,把讲政治作为根本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始终;我们要抢抓机遇,彰显优势,在新时代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凝练广外特色、提供广外方案。
国际治理创新学院院长赵龙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水平专业化对外开放队伍建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培养机制。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组建国际治理创新学院,建设国际治理交叉学科专业,创立并坚持“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拓展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的综合型复合型高端国际治理和涉外法治人才,取得显著成绩,在过去的3年中,已经有60多位毕业生获得在联合国系统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的机会。
法学院副院长韩永红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涵盖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服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涉外法治宣传、涉外法治研究等多个方面,几乎所有内容均与法学院的工作密切相关,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我们应抓住时代机遇,继续坚定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涉外法治研究,做好探索性、开创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应当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打破国内法和国际法两分法的思维,国内法与国际法专业的老师齐心协力,协同贡献智慧; 应统筹校内外资源,充分盘活校内资源,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涉外法治研究向深向实发展。
广东法治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王荣珍: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涉外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外法治的基础,应加快推进建设。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既要积极主动开展研究,提供思路方案;也要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立德树人,为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法学院教师江保国: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也联通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推进国际法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密不可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这一论断对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国内法治人才、涉外法治人才与国际治理人才在知识体系构成和培养模式设置上各有侧重,但彼此之间相互交叉、互为倚重,难以单兵突进,也需要系统性思维,做好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法学与外语等其他学科之间的统筹协调。
法学院教师殷峻: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在涉外法治研究中,应当积极在全球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中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在涉外法治教学中,应当积极宣传我国涉外法治和国际法治的最新理论及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开拓全球视野,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
法学院2022级博士生贾怀愉:
我们要学思悟结合,知信行统一:一是要坚定法治自信,实践成功证明我国法治建设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阐释我国涉外法治理念与主张时,要有骨气有底气,向世界介绍中国方案;二是要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是实践之学,山不让尘,川不辞盈,涉外专业素养的培育、国际规则的理解离不开一次次的躬身参与,身体力行;三是要整合多方力量,法学学生应有意识地增加知识储备,小语种专业、翻译专业等专业的同学也应积极学法懂法,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工具,以点滴力量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诺言: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对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捍卫国家利益和国际公共利益,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法治的信任和尊重。作为青年法律人,我们要把握时势,响应政策号召,以成为高素质涉外法律人为目标,不断提升涉外法治思维和法律实务能力,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为实现成长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