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新闻社走出的媒体人】黄茗婷:是新闻社给了我梦想远航的土壤

文字:荆文宇 刘秋怡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喆 实习编辑荆文宇 发布时间:2023-01-05 点击数:

编者按“做新闻事业,交一生朋友。”自2002年成立以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社作为校园官方媒体,已经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广外校园二十载春秋轮转,也见证了一群又一群怀有新闻理想的学生记者走出校园、走进媒体,奔赴理想的远方。今年是广外新闻网成立20周年,广外新闻社记者专访了曾任新闻社记者的媒体界校友,聆听他们与广外新闻社的不解之缘,走进他们的“记者故事”,感受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近日,广外新闻社记者专访了曾任新闻社记者的三位媒体界校友——现南方日报视觉新闻部采访室主任张由琼、南风窗新媒体社会文化记者黄茗婷、羊城晚报驻京全媒体记者刘克洪,聆听他们与广外新闻社的不解之缘,走进他们的“记者故事”,感受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e4d032faaf212d71db30045cafe837c9.jpg

黄茗婷,广外新闻学院2016级本科生,全媒体影像工作坊主创,曾任广外新闻社记者、编辑、社长。在校期间获得模拟新闻发布会团队一等奖、最佳稿件奖,2017年度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奖标题类二等奖,首届“讲好中国故事”国际影像传播大赛“讲好广州故事”金奖。2017暑假于羊城晚报区域编辑部任实习编辑,2018年入选“广东大学生日本行成员”,2020年于南风窗杂志社任短视频实习编辑。现就职于南风窗杂志社,任新媒体社会文化记者。

分蘖:推开新闻的大门

回想起对于新闻社的第一印象,黄茗婷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南校区又康超市门口,一年一度的百团大战让她第一次接触到了广外新闻社。

“走着走着,有一个身材娇小的可爱师姐把我拦下来,她说师妹你要加入新闻社吗?”

新闻社对于当时的黄茗婷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曾在高中参加过文学社的她,对文字有着强烈的感情,便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

“校级社团”“十大校媒”“高大上”是黄茗婷对新闻社的第一印象。“有很多有意思的晚会和重要的活动,还可以跟许多优秀校友、领导接触。”

她提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关于西语学院刘波教授的。任务来得急,责任也重,这让黄茗婷有些紧张。她与刘波教授取得联系时,教授从北京到广州的飞机刚刚落地。教授非常大方地分享了他在法国图书馆读到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时的激动,以及萌生出想要研究这位诗人的想法时的冲动。从学生时期到学者时期,挫折与荣誉都是他们分享的话题。

这份经历让黄茗婷体会到了采访的魅力,也顺利完成了一篇优秀的稿件。后来在南方人物报社的面试中,这篇稿件也被主编拿来探讨,这给了黄茗婷极大的鼓励和自信。

除了严肃性和专业性,新闻社对黄茗婷而言,还象征着团结和拼搏。大一下学期,她和同届的另外两个记者策划了毕业季相关专题。为了写出更高质量的策划,她们在三饭的食堂一直讨论到11点多。

几年后再回看,对她来说,那时的广外除了炎热和疲惫,更多的是慰藉和感动。“(那时候)只剩下一点点的蓝色的像消毒灯的灯光,但是三饭里面又挤满了很多人。那种氛围给到我很多感触。”

5e01088639b8f803d50a055b87ed47a5.jpg

正在执行摄影任务的黄茗婷

寻根:在实践中成长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历练,黄茗婷和招新时的“可爱师姐”一样,成为了要闻部的部长,承担起了指导学弟学妹的责任。在完成平时任务的同时,她也参加了新闻学院组织的模拟新闻发布会,与其他几个部长一起带队参赛。

她还深切地记得自己大一参加时,师姐教授的“在发布会间隙凭借段落逻辑快速组稿”的方法,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后也经常用到;而第二年自己就成为了师姐,带领小朋友们一起拼搏时还怀有小小忐忑和紧张。

那一年,她们不仅拿到了记者组的一等奖,还创造了比赛有史以来的最高分。激动、自豪、感动……不仅因为荣誉,还因为无数个与伙伴一起备赛写稿的日夜,种种情绪叠加起来,直到现在仍让她记忆犹新。

“当时我整个人是很激动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荣誉,那种集体凝聚力也会让你更加相信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对的。”

除了在校内的实践经历,校外的机遇更是让黄茗婷一步步探索到了新闻的广阔世界。在新闻社的推荐下,黄茗婷还在大一时就得到了在羊城晚报实习的机会。在她看来,新闻社给予了向往在新闻方面有所发展的同学们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平台。

也正是因为校媒记者的身份和自身过硬的实力,黄茗婷在大二暑假时参加了由校媒联盟和中青报组织的“广东大学生日本行”活动,去到日本采访了当时的东京奥组委等非常有名的组织与企业。

92a1427491f61b1fa5681fb62b73fa3e.jpg

黄茗婷到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采访公益项目

黄茗婷入学时正值2016年,那时候《东方早报》《太阳报》等著名纸媒的没落似乎传递着一种信号,社会上也为传统新闻行业奏起了此起彼伏的哀歌。“整个环境都会跟你说,如果只靠文字是很难生存的。” 彼时的黄茗婷有些迷茫,也只把文字当成了兴趣,一种表达自己和记录世界的手段。

但随着自己不断在校内外进行新闻实践,黄茗婷愈加坚定了未来的道路。

“也许是这些时刻,就是你对这个行业,对这个选择的那种沮散开始慢慢消散了,这些经历会让我更加坚定。你会觉得,你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只在学校里面生存的大学生,也是一个社会上的一份子。这种选择会让你更早跟整个社会的脉络连接,你的视野会更大,想的东西会更多。”

对于黄茗婷而言,这些新闻经历其实就是一份藏宝图,探索得越深入,坚持理想的动力就越多,新闻行业超乎寻常的生命力也就愈发显现。

深植:不断扎根,向阳生长

2020年,黄茗婷进入了南风窗杂志社。可是即便如此,她的记者之梦也没有立即实现。第一年,黄茗婷被借调去了机关单位,在这一年之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纯粹的文字。

“把文字变成我的作品,变成我的事业,甚至也可以去实现我的某些理想。”暂时偏离文字的世界,反倒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她说道:“在机关单位挂职那一年的经历,反而会让我对继续做新闻事业的欲望更加强烈。”

次年,黄茗婷正式进入职业记者的领域,从写热点追踪稿件起步,逐渐开始深度访谈和社会调查,就像她自己说的,这是一个“扎根的过程”。

作为一名专业的记者,她与梁永安对谈,与武汉农村的妇女对谈,与浙江的年轻父母对谈。独特的体验不断叠加在她的脑海里、作品里,世界的肌理和脉络一点点呈现在她的眼前。她切身地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扁平的,在向荣的一面外,她也看见了朴素的、苦难的一面。

“但是朴素里面又有一股信念或是力量的东西,这是会反哺到我自己身上的。”一篇篇报道背后的黄茗婷,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时,变得愈加平静而淡定。

416f888eac8d753427f66c8b582f39c8.jpg

黄茗婷正在与山西省肿瘤医院孙立新主任进行采访前沟通

从“机缘巧合”加入新闻社,到成为一名职业记者,黄茗婷一直在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边界。如今,黄茗婷逐渐从人物文化的领域转向新领域报道,这对她提出了新的要求,“每写好一篇稿子,夸张地说,就相当于读了一个学位。” 只有积累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敏锐地发现选题,以清晰而专业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在商业里的新兴“造车”领域中,雷军引起了黄茗婷的注意。虽然她正在出差参与纪录片采访任务,但新闻敏感性和职业素养“抓住”了她。为了填补自己对于雷军和小米企业的认知空白,黄茗婷在出差期间“见缝插针”地挤时间读《小米创业思考》和《一往无前》等书籍,思考对小米造车的见解。

“前两天(稿子)写出来了,编辑昨天跟我说,这篇稿子写得很好,我很喜欢工作中这种成就感积累的时刻。”

从新闻社小记者,到成为优秀干事、部长、社长;从“新闻黄昏论”出现的一年接触新闻,到如今坚定自己的新闻道路,黄茗婷不断学习、审视、探索,一步一步地在追寻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