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新闻社走出的媒体人】梁怿韬:厚植新闻社沃土 炼就全能型记者

文字:白志华 江璟艺 曾兰淇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喆 白志华 发布时间:2022-12-27 点击数:

编者按“做新闻事业,交一生朋友。”自2002年成立以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社作为校园官方媒体,已经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广外校园二十载春秋轮转,也见证了一群又一群怀有新闻理想的学生记者走出校园、走进媒体,奔赴理想的远方。近日,恰逢迎来广外新闻网成立20周年,广外新闻社记者专访了曾任新闻社记者的媒体界校友,聆听他们与广外新闻社的不解之缘,走进他们的“记者故事”,感受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梁怿韬,广外国际学院2005级本科生,2005年加入广外新闻社广播台,2006年担任广外新闻社摄影记者。毕业至今,在《羊城晚报》民生新闻部担任记者。

从广播台DJ到新闻社摄影记者

提起与广外新闻社的缘起时,梁怿韬说道,他2005年初入广外读书时,也正是数码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他参加了由广播台组织的广外首届校园DJ大赛,通过才艺展示和情景即兴表演从300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校广播台的一名DJ,并且他出于对摄影的兴趣,购置了一台准专业级别的数码相机。在一次拍摄活动中,梁怿韬结识了广外新闻社的摄影记者,并在记者的建议下于2006年加入了广外新闻社,由此与新闻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广外第二次党代会开幕时,负责宣传的他接到一张密密麻麻的新闻报道周表,梁怿韬需要连续三天待命,分别在十多个会场拍摄,迅速、准确是他定下的首要要求。周五下午的开幕式五点半结束,晚上七点新闻就要出现在新闻网主页上,为了得到最全面的新闻材料,会一直守候在会场直到深夜。党代会的第二天晚上,他还要负责主席团会议,会议结束,他掏出手机,拍下了上面显示的时间:23:04分。“我强烈建议这张照片用作明天的头条新闻图片”梁怿韬指着照片说道,他和众多摄影记者也会将QQ个性签名修改为:疯狂处理图片中,勿扰。“工作有热情,个人有能力,思维很活跃,做事有担当,人缘还很好”——如果一个人这几点都占上了,那他肯定付出不少,幸福多多。梁怿韬就是这样一个人,每做一件事,哪怕是小事,他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不放,从不给自己松懈的机会。

image.png

2022年1月,梁怿韬参加广东省“两会”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而对于广外而言,“广外新闻社,是广外的‘喉舌’”,作为一名老新闻社人,梁怿韬用生动而扼要的比喻阐明了广外新闻社在广外的重要地位。“我们所写的每一个字,拍的每一张照片和每一帧视频,都代表着广外。” 梁怿韬直言,在新闻网上发布的作品既可能成为给老师同学们看的、培养广外校内氛围的“内宣”产品;也可能成为供给校外媒体使用、树立广外对外良好形象的“外宣”产品。与此同时,新闻网上的新闻产品,在起到宣传效果的同时也能反映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思想生活。梁怿韬认为,新闻社的这些属性,都是广外其他社团所不具备的。字里行间尽数体现新闻社人的使命感,也正是这份使命感,驱使着他不断向前,持续在新闻社中以自己的方式发出广外声音。

全能型记者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

从最初只有四十余名成员的小型社团到具有七大部门、规模庞大的专业校级新闻机构,广外新闻社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新闻社人的拼搏和传承。梁怿韬发自内心感慨:“广外新闻社是一个具有‘传帮带’意识的团体。”当时作为一名新人记者的他,得到了摄影部尹艺和卢炳燊两位师兄部长的专业指导,这样的帮助使他的业务得到了极大提升,让他能够更得心应手地应对新闻社的日常任务,同时也让他感受到新闻社人以口耳相传、身体力行的方式传承和发扬广外新闻社精神。

新闻社的那段日子,对于他来说,依然是特殊而难忘的。他怀念道,无论是在每周整个新闻社和部门的采编一起总结上一周的报道、讨论未来的选题,还是一帮同龄人在新闻社讨论业务到深夜,都是他大学生涯当中珍贵的记忆片段。那些瞬间宛若启明星,在梁怿韬的记者之路上始终照耀着他,甚至给予他深远的影响。在如今媒体朋友和同事们的口中,梁怿韬被称为“全能型记者”,而梁怿韬本人却认为,“全能型记者”这个称谓,其实是有一定时代性的。

image.png

2022年8月,梁怿韬参与“办好关键小事”主题采访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全能’。” 梁怿韬在新闻社担任摄影记者,同时也会写些评论,他认为也许因为在当时他能够掌握广播、摄影、文字三种方式,因而被大家觉得是“全能”的。但在梁怿韬眼里,“全能型记者”的必备条件却不只有掌握的方式,还有知识渊博的要求。无论给记者任何一个题材,只有在拥有丰富的涉猎面和庞大的知识储备后,他才有能力和资源做出一篇优秀的新闻。广阔的知识面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广外新闻社记者来说同样如此。在梁怿韬看来,校媒记者除了写作或拍摄技巧外,还需要掌握学校的方方面面,既需要了解学校的行政机关构成和职责、学校的特色学科和研究项目;也需要了解“受众”,了解新闻网读者的组成、读者真正想知道广外哪些东西。梁怿韬将校媒记者与媒体行业中的“跑线记者”作了一个类比:只有对自己所跑的“线”熟悉,才能减少新闻作品上的误差,并为新闻作品“加分”。

承载记者使命讴歌伟大时代

“我的第一份媒体实习,就是广外新闻社推荐过去的。可以说,是广外新闻社为我打开了事业生涯之路。” 梁怿韬坦言。海外毕业回来的他依然坚定选择了新闻工作这条道路,成为了一名正式媒体记者。梁怿韬认为新闻从业人员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者,更是事件的推动者,他在工作期间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广州城市管理、扎根一线、贴近市民,多次连续报道,和有关部门搭建沟通桥梁,助推各项便民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进入羊城晚报的十几年来,他见证了广州亚运会、伦敦奥运会、财富全球论坛等荣耀一刻;记录了云南盈江地震、四川芦山地震、“天鸽”“山竹”等台风来袭时人类与自然搏斗一刻;记录了2012年一场公交车上乘客发病、司机救人的突发采访,让“飞车救人”成为行业佳话,该报道也获得广东新闻奖;在2021年春节期间,他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用实际行动践行国家“就地过年”倡议、“牺牲小家顾全大家”的平凡人,用真实的故事述说了特殊春节下的平凡人的精神力量,以平凡者的故事讴歌大时代。

梁怿韬现在所在的羊城晚报与广外有着战略合作关系,因此出于工作需要,梁怿韬也会时常来到广外并做与广外有关的报道,他能够看到广外多年来的变迁,同时也能更直观地看到广外青年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梁怿韬的心里,看到广外通过全媒体平台做好学校外宣工作,从而更好地讲好广外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世界故事,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期盼。

image.png

2022年11月,梁怿韬在白云区采访新冠防疫工作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如今的梁怿韬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专业素养极高的新闻记者,正值新闻网二十周年,广外新闻社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广外二十载春秋轮转,梁怿韬表达了自己对广外新闻社的期许,他希望在未来广外新闻社能够继续作为广外的发声平台,不断完善,让参与社团工作的学生在学校接受准专业的从业训练。这样的殷切期盼也勉励着新一代新闻社接过接力棒,在砥砺奋进中让新闻社闪耀新时代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