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周方银:以平和淡泊之心治学育人

文字:方媛 谢雨菲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喆 张甜甜 发布时间:2021-11-16 点击数:

周方银,广外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岛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科学》、《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等刊物编辑委员会委员。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3年,第二作者),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20年,唯一作者)。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4-2018年)、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2015-2020年)。

周方银


做好本职工作便是最大满足

身为广外国际关系学院的院长,周方银始终怀揣着一颗谦逊平和的心,带领学院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在周方银看来,如果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让学院取得更大的发展,不辜负老师同学们的期望,就是在做好他的本职工作,便是他最大的满足。

对于学院发展,周方银深知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学科要想取得发展,需要有新的增长点。国际关系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必须快速适应变化发展的时代,响应国家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让学院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的需要。

2020年,他带领学院团队成功牵头申报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这一专业,让广外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获此审批的六所高校之一,面对这份成绩,周方银表示:“这是我们整个团队努力的成果,我们找准了自身定位和方向,通过对这一学科在广东发展的优势、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并结合全国各高校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国家战略,写出了一份内容较为充分合理的认证报告。”周方银还告诉记者,学院当初十分坚定地做出了这个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希望能够为学生们开拓更加广阔的学术和求职方面的空间。

2021年,国关学院承办了中华美国学会年会暨疫情下的美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这对培养同学们的学术能力,提升专业认知,加强与学界同仁的交流和了解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还能够扩大广外乃至广东地区学者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影响力。”周方银认为,在这样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背景下,需极力避免固步自封的想法,用学科创新不断地加强学科发展的思想性、前沿性和实践性,因此诸如此类的学术交流活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给予学生正向积极的引导

“我感觉跟学生打交道,还是一件比较快乐的事情。”2014年,周方银到广外任教。在此之前,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名资深研究学者。来到广外后,他成为一名“新手老师”,开启了他的教学之旅。他说,担任一名教师,如果能够对于学生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更多学生未来走向国际关系领域的相关工作,便是他履行社会职责、发挥社会作用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周方银指出,由于学生们在科研方面往往还比较稚嫩,因此相较于自己“单枪匹马”进行学术研究,有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在初始阶段效率较低。然而,当项目进行到一段时间,如果学生们能够慢慢进入状态,那么整个项目的效率是可以实现提升的。这是因为不同学生身上各有长处,团队合作结合了多个人的长处,就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研究生撰写论文时,作为导师的周方银会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在一遍又一遍反复修改、完善的过程中,让学生不仅仅收获了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更加学会了正视这样一份学术作品,懂得学术研究的不易。周方银还提到,完成一个项目之后,学生们会感到非常高兴,对他们来说,这很可能是他们在科研道路上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因此他十分乐意指导和帮助这些学生,更希望能够培养其独立研究的能力。

进入广外以来,周方银每年都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他笑谈道,自己身为七零后,和现在零零后的学生们隔了好几个代差,对很多问题的观念确实是存在差异的:大家的思维模式和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养宠物的态度、对社会人物的评价、对网络娱乐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对此,周方银表示:“我们应该保持着平和开放的心态,而不能不知不觉地产生好为人师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周方银始终坚持以尊重、包容、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元化的想法。他从不以权威自居,尤其是在学术问题上,他十分重视学生的需求感受,面对学生与自己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观点,愿意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将问题越辩越明。“用开放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观点,学习吸收他人的长处,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路径,同时也是形成多元化观点、培养多方位思考的好方法,这不仅适用于个人,还适用于当今国际化的交往——用平等尊重去打开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之路。”周方银说。

周方银坦言,过去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时自己更注重科研,对学生的关心有限,来到广外之后,随着工作要求的变化,相应的责任和使命感也有所增加。在他眼中,导师在一名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应当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引导。不论面对着什么样的学生,身为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们做好表率,并给予学生一种正向的激励,教导他们成为一个善良的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鉴古知今中砥砺前行

研究生一年级时,周方银修了一门名为《国际关系分析》的课程,他因此深受触动和启发,最终决定走上相关学术研究的道路,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谈及研究工作的意义,周方银说,一方面是为了本国的利益,服务于中国的崛起;但同时从学者视角出发,则是对世界规律的探索。中国学者之所以关注全世界,一是考虑到中国要与世界各国发展关系;同时,努力去认识他国,了解这些国家的想法,也是对其他国家的尊重。周方银字字珠玑,言语中无不流露着一名学术工作者兼济天下的胸怀。

此外,周方银还分享道,自己对中国古代历史也颇有兴趣。“春秋战国、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记载儒家先圣孔子言论的《论语》、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他如数家珍。2008年,身为《西游记》的老书迷的周方银以业余研究者身份对《西游记》进行了深入有趣的分析,用独特视角解码经典中未被发掘的人生智慧与管理谋略,出版的《解码西游记》一书让读者眼前一亮。同时,周方银充分汲取古代历史的养分,将其与国际关系这一专业相结合,于2011年发表了《朝贡体系的均衡分析》(《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第1期)一文,该文从利益博弈、双边关系的策略互动等角度,对朝贡体制的内部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周方银指出,在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国际关系思想和资源,但目前挖掘还不够,未来还可以更进一步挖掘。

周方银说,对国家历史的追溯,让自己和国家的情感联结愈发强烈,他将此称为“一种朴素的感情”。“我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种家国情怀不是因为今天中国强大了,就为她感到骄傲,而是不管中国强大不强大,她都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正是这种朴素的感情,推动周方银用二十多年的岁月地去深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懈思索让中国更好地在国际上发挥作用的方案。现在,作为一名教师的周方银,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够厚植家国情怀并且拓展国际视野。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想想自己退休以后,我有什么东西能留下来,可以让我回想起来当时做了一个有意义的事情。”现如今时代飞速发展、社会压力骤增,对于这样一种社会境况,周方银还希望能传授给学生一种淡泊的心态:“我们每一个人要坚持有自己内心的追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需要放平心态,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远考虑,避免变得浮躁功利。”他指出,在社会快速进步、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大家特别容易把事情变得短期化,但如果短期内连续的繁琐的事情做得太多了,往往收效不佳。这个时候就需要冷静一下,用更长时间角度的思考去平衡短期的各种压力。例如,做科研时应思考怎样通过研究过程,使自己的钻研学术能力得到提高、取得长足进步,而不应过多纠结成果的数量的多少。

“工作的压力始终很大,但我们要想明白每个人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其实就是为了大家生活得更高兴、更满意。从国家层面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个人方面讲,就是努力提升自己,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而且每个人还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周方银说道。

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认为给学院带来成绩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不喜“好为人师”,一心只想给学生带去帮助;对于自己在国际关系领域做出的贡献,他不过多强调,比起结果,他表示,人生更需要注重的是过程中成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