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大学城,从荒芜中走来。十年前的大学城,是工地和黄土,是交通不便的孤岛。但最初进驻南校工作那批广外教职工总能在艰苦找快乐,在寂寞中找开心,他们将自己戏称为“驻岛族”,而那些吃住在工地的基建后勤人员更自嘲为“工棚族”。十年前,“驻岛族”带着梦想和责任,在远离闹市的小谷围岛、在刚建起的新校区扎下根,他们用激情、奉献见证了广外南校最初的艰辛和十年发展历程。
回眸十年,当初经历的那些艰苦早已云淡风轻,那些人和事也已经成为记忆中片断,但是每次回想起那段时光,却总是让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住工棚屋吃柴火饭,消防车运水保午餐
2003年,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了我校作为优质资源进入大学城的申请之后,最早真实触摸到这片土地的就是基建处的工作人员。从2003年11月打下第一根桩、到2004年9月,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一期工程就完成共建设了2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同时完成了水、电、天然气的投入使用,保证了第一批师生的顺利入驻。
2003年11月南校区打下第一根桩
时任基建处处长的王新贵跟同事们提起,第一次去大学城的时候,只能坐轮渡。后来修筑了小洲便桥,方便了很多。学校为了大学城建设,还专门配了一辆车,在北校区、南校区建设现场以及建设指挥部之间穿梭。即便如此,他们还是经常迷路,因为上午出城走的路,到下午回去的时候就被挖得面目全非了。
据当时校方驻场代表的杨生元回忆,当年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在华工附近给他们安排了房间住宿。但是因为工期太紧,当时基建处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住在工地的板房内,吃的是师傅烧的柴火饭。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的工作量却是很大的。另一位工作人员李木端则回忆说,他们常常要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审核一人多高的图纸,并形成100多页纸的审核意见送到大学城指挥部。
承建方建设完成之后就是验收。以当时宿舍区的房间钥匙验收为例。每个房间6条钥匙,3天内后勤的工作人员需要验证每一条钥匙是否匹配,“用筐子抬着验收”。当时负责家具和设备进场的谢继光回忆说,教学楼的设备进驻和安装调试加在一起,只有两天时间,但是车还开不进去。为此,只能协调承建方专门铺了一条路,把办公家具配齐之后,再拆掉道路,重新绿化。
进驻大学城后为保证校区正常运行,后勤处的压力更大了。时任管委会后勤办主任的杨思记起了04年下半年发生的一次突发事件:有天中午11点,饭堂突然报告停水了。在恳请施工方加紧维修的同时,他们向消防部队求助,“最后是用消防车送来净水,保证了当日的午餐”。
而负起新校区一方平安之责的是保卫处。2004年8月6日,南校保卫办第一批工作人员进驻大学城。第一批进驻大学城的队员徐铭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最初南校保卫人员只有19个人,负责整个校区的安保工作,每天几乎是超负荷运转。当时,新校园目之所及几乎都是工地,大批民工聚集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邻近的村民也常常因为内部矛盾而封堵道路。在学生军训期间,保卫人员除了值班巡逻之外,还要在每一个训练场地的医疗点儿附近守候,与门诊部的医护人员一起,做好后勤保障。
做新生的知心大姐 发起早听早读制
南校区建设离不开“驻岛族”教师的付出。新生们没有同伴的生活中,那些刚毕业的年青教师承担了本来由师兄师姐来做好的文化传承和温情教育工作。辅导员叶开笑称自己是“麦田的守望者”——比学生更早来到操场,陪伴整个出操的过程中,结束后再上宿舍楼看望。回到宿舍后倒头就睡,“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娱乐活动”。经贸学院教师李晓莉和唐静对分布在A座和B座的办公室内、半夜时候也依旧明亮的灯光记忆犹新:“学生在大学生活的适应期,没有师兄师姐开导,所以下了晚自习之后,常常去办公室找老师谈心”。原政管学院教师张剑抒对04级的学生印象深刻,“他们经常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班级活动,指导他们的比赛,跟他们一起过生日”。英文学院教师陈新月也是在课堂之外,经常与学生谈心聊天、做知心大姐姐而深受学生爱戴。
2004年9月南校首批新生报到
南校首批新生军训动员
为解决新校区学习资源匮乏、学习氛围欠缺的难题,当时基础英语学院(英语教育学院的前身)的年轻教师们策划了英语早听活动。据齐湘燕回忆,约有10位老师参与了英语听力教材的编写和录制工作,包括三名外教。在外教的帮助下,挑选适合学生作为早听材料的新闻,最终编写了两册教材,录制了所有的广播资料。英语早读制度一直沿袭下来,成为南校区特色文化活动之一。当时,基英学院年轻教师还构思了English Olympic活动。“那几年,确实很辛苦,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营造南校区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外语能力。”齐湘燕感慨说。
2004年正在建设中的南校
新校区文化建设离不开书籍和网络。在大楼没有建好的情况下,临时图书馆在当年11月率先开放,解决了师生的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现在图书馆阅览部的刘鑫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临时图书馆那段岁月。为了进出方便,他们常常是爬窗子进出。新馆建好之后,所有工作人员在做好清洁之后,头对头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划分区域、布置书架可以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随后就是100多万本书的上架工作。“那个时候,大家好像得了‘强迫症’,工作做不完就不回宿舍,所以经常要到晚上十点甚至十一点。”刘鑫笑着说。教育技术中心的陈平仲回忆起当年为校园网开通而每天来回奔波的日子不无感慨:为了保障开学前网络能开通,本来工期紧、人手不足,再加上公共交通跟不上,“真是雪上加霜啊”。 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还是按期完成了工程进度。
作为南校第一批建设者和见证者,“驻岛族”用自己的奉献和努力,推动了大学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真挚的同事情,“至今大家之间的关系都特别好”几乎是每个受访者的心声。
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地加入建设南校区的队伍,他们或是把家安置的大学城的“驻岛族”,或是奔波在进出大学城路上的“奔波族”,为十年南校区的建设和广外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