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0多载春秋流转,岁月长河中,广外有着不改的初心和坚挺的脊梁。自建校以来,广外人从未辜负历史的重托,始终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激情澎湃的教育生涯中写下一首首壮丽的诗篇。
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广外新闻网开设【初心·使命】栏目,推出一批广外老一辈共产党员、学者的故事,歌颂他们坚守初心、坚定信念、投身革命,肩负重任、不辱使命、艰苦创业的故事,以激励广大师生弘扬广外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勇担历史重任,在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中谱写新的奋斗篇章。
【人物档案】
朱道敏,1927年3月生,毕业于燕京大学和外交学院,精通英语和法语,先后在外交部和广东外事处从事口译工作,拥有灵活的思维和优秀的口语能力,赢得了广东口译界的一致认可。1972年从广东处事处调往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现为我校英文学院)任教,辗转30年于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在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持口译课程,曾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大学讲授“中国社会和语言”、“中国价值观和文化”等课程。2017年4月与世长辞,享年90岁。
朱道敏1976年讲授口译课
口译,作为我校的龙头学科之一,其成功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努力,而朱道敏就是其中之一。她为口译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文化大革命期间,朱道敏来到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持口译课程,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绩的她,却辗转30年,执着入党终不悔。是什么激励着她30年来一直不曾放弃争取入党的信念?现在,让我们一起掀开尘封的历史,走近朱道敏执着入党的红色记忆。
辗转三十年 入党信念终不改
朱道敏高中时代是在上海一间教会学校度过的。年轻的她并没有沉醉于旧上海的纸醉金迷,相反,由于不甘心就这样浪费美好光阴,她坚定了北上求学的信念。1947年,朱道敏只身前往北平,就读于燕京大学。在大学里,她接触到了很多进步的的老师和同学,还参加了读书会。那时候的进步力量经常会举行游行之类的活动。这些对她的思想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朱道敏表示,她以前从不过问政治,但事实告诉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中国前进的力量,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她决心加入光荣而伟大的共产党,然而当时的朱道敏却没有想到,她的入党过程竟然长达30多年。
1949年2月,朱道敏在大学里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直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努力着。来到外语学院以后,她一直默默地努力工作着。1950年,她在外交部时就积极地申请入党,1976年,她继续为入党而努力。那时候,她来外语学院不久,新同事们不了解情况,很多人都不理解她,支持她入党的真的很少很少。1983年,朱道敏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从1949年成为青年团员到1983年入党,这30多年的坚持对于她来说是一个警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
初心不忘跟党走 入党信念入骨髓
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的朱道敏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前的群众游行。她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得很清楚。据朱道敏回忆,每个人都打扮得很喜庆,她买了苏联花布做成新衣服,还向别人借了毛衣。经过天安门城楼时,她看到了毛主席,虽然时间很短,但还是激动得哭了。在后来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国庆招待晚会上,身为瑞士大使翻译的朱道敏第二次见到了毛主席。朱道敏后来回忆道,毛主席站在大厅里,和每一个经过他身边的外宾握手。朱道敏站在瑞士外宾的旁边,近距离看到了毛主席。主席身材魁梧,神采奕奕,平易近人。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是朱道敏在外交学会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她负责接待非洲外宾。朱道敏后来回忆道,当她们把外宾带到毛主席身边后,警卫员就把我们带到了旁边的一个房间。透过窗户,朱道敏看见毛主席一直在专心地和外宾交谈着,还不时拿本记录,态度恭谨而认真。
朱道敏回忆起和周总理的接触,脸上再次露出幸福的笑容。她回忆道,周总理身兼外交部长,一直很关心外交部同志们的工作和生活,经常来外交部走动。一次,周总理参加了在北京饭店举办的舞会。时光荏苒,再一次见到周总理已是朱道敏来到广州的几年后了。总理和她们一一握手,见到朱道敏时,亲切地笑了笑,然后问她是不是燕京大学的。朱道敏一怔,非常地意外和感动。这么多年了,总理竟然还记得她,非常佩服周总理过人的记忆力。
毛主席和周总理极具魅力的伟人形象坚定了她入党的信念,她相信,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发展壮大,带领人民走向幸福。而恰恰是这一信念一直激励着她不放弃入党的追求。这段经历也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泯灭的回忆。
巧与广外结深缘 循循善诱尽职责
在接受组织的观察期间,朱道敏努力向大家证明,她会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她会一直像一名真正的党员一样,努力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她始终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组织总会接纳自己。于是,她在那一寸小讲台上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在那一寸小讲台上循循善诱,悔人不倦。
1976年我校电教馆口译课堂
1972年,在文革影响下,原工作于广东外事处的朱道敏被调往广州外国语学院英文系(现为我校英文学院)任教。由政入教,朱道敏坦言,自己当时是情非得已。由于文革,教师这一职位甚至一度让她感到害怕。当时外语学院条件较差,然而即使生活艰苦,她还是选择了继续留在教学岗位上。她觉得学校是个更让人亲近的地方,教师是个不错的职业,教学工作不仅有意义,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生在一起,自己也变年轻了。
80年代,我校依靠师资和人才优势,创办口译课程,然而当时口译课程在中国各大高校均处起步阶段,教材尤其匮乏。我校一群经验丰富的教师便自行编撰起了教材,而教材的主编便是朱道敏。在学生英语底子薄、教学设备落后等困难下,通过教师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第一本口译教材《英语口译》最终于1991年正式出版。该教材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在当时被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广泛采用。关于当时的口译学科,朱道敏介绍到,口译教程主要分为政治口译、电影口译等几类,而口译教材的内容也涉及工农商、人文、环保、航天等方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来校三十余载,让朱道敏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校充分发挥外语优势,在服务社会方面做的一些实事。她曾讲述到,自1973年起,她和我校教师一起负责广东广播电台的英语教育节目,在当时引起了热烈反响。为了扩大教学效果,他们还会在节假日到广州图书馆门前,对听众的疑问进行解答。当时的外语学院还积极承担广州的外事接待活动。朱道敏提到,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路过广州,其欢迎大会的翻译任务便由我校承担。我校的社会服务不仅在国内,还延伸至国外。1977年,时任西语系法语教师的黄建华被派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译审。几年后, 孙受熊老师被派往联合国担任英语译员。
1986年朱道敏与丈夫在旅行途中
在教学期间,朱道敏常常挑灯备课,上课时悉心为学生讲解,她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学校和学生们的肯定,她的循循善诱和对工作的谨慎认真也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敬重。由于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的精神,组织最终肯定并接纳了她。作为一名党员,她从来没有放松过自己,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坚守初心,坚定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党员的担当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