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挑战杯”国赛新突破 创造历史最好成绩

文字:校团委 图片:校团委 编辑:实习编辑 邱泓 发布时间:2019-11-16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1月7日至13日,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我校中文学院《文化保育视野中的“老城市新活力研究”—以中共三大会址广州新河浦为例》获得国赛二等奖,新闻学院《精准扶贫高校在行动—高校定点扶贫模式与扶贫成效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校定点帮扶贫困村的持续追踪调查》获得国赛三等奖。此次大赛中,我校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上都突破了历史,创造了我校自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我校观摩团与参赛师生

本届竞赛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工信部党组成员王志军、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徐延豪等主办、承办单位同志出席开幕式。

团省委党组成员、广东省团校党委书记潘剑勇与我校学生亲切交流

团省委领导慰问我校参赛师生

团省委党组成员、广东省团校党委书记潘剑勇、学校部部长廖庆春专程慰问我校参赛师生,勉励参赛同学们要放平心态,争取获得佳绩。我校研究生部部长刘志军、校团委书记纪彬、学生处副处长国佳、教务处副处长袁琦、创业学院副院长肖喜明、校团委副书记涂颖、中文学院副书记王迪、新闻学院副书记黄石胜以及项目指导老师、学院团委书记等一行观摩团12人,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看望我校参赛学生。

赛前出征仪式

赛前,副校长何传添出席“挑战杯”终审决赛出征仪式,慰问参赛师生。他指出,创新型人才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贡献,学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也非常鼓励和支持师生们参与“挑战杯”这样高水平的学术竞赛。两个团队的作品凝聚着团队成员、指导老师的心血和努力,承载着全校师生的重托和厚望,一定能够在国赛的舞台上,展现广外学子的实力和水平,在广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我校自去年6月开展“挑战杯”广外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选拔筹备工作,在长达9个月的校赛选拔阶段中,共有近600件作品报名参加,500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竞赛,800多名老师参与项目指导。在今年的“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共有21项作品获奖,学校首次获得大赛“优胜杯”及优秀组织奖,实现了省赛和国赛成绩均刷新了历史记录。长期以来,我校主动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竞赛培训体系,通过“挑战杯”系列竞赛、“攀登计划”项目、学术节等重要载体,主动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竞赛培训体系,对接交流及成果转化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选拔富有潜力的优秀项目和学生,进行长期的培育,给予累进的支持。依托学校、学院的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优秀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来推动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们进行协同创新,助力我校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

挑战正当其时,筑梦正当其势。今年,我校将继续开展“挑战杯”系列竞赛,“大挑”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小挑”创业大赛同时开办,在全校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创业的氛围,总结和吸取国赛和省赛的参赛经验,进一步推动我校学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深化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情”,帮助更多青年实现“挑战梦”。

 

附:

二等奖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文化保育视野中的“老城市新活力”研究—以中共三大会址广州新河浦为例

推荐单位:中文学院

团队成员:萧咏琪、张菲菲、黄琬金、刘芊彤、邱森来、周瑶、钟蕙、邱晓晴

指导老师:袁瑾

项目简介:项目自开展2年以来,以历史传统街区的复兴案例“广州新河浦”为切入点,从文化保育视角探讨了如何实现当代社会“老城市新活力”的建设目标。项目组首次总结出新河浦街区特有的三种文化保育模式,并与上海田子坊、北京南锣鼓巷等历史街区进行比较研究。目前,已获得广东省副省长张光军和省侨办副巡视员林琳正面批示,获省挑战杯特等奖,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省级攀登计划重点项目1项,发表文章5篇。并与越秀区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展开多样合作,拥有与商务局共建专业实习基地、协助申报“2019亚洲都市景观奖”、策划“东山口人行隧道改造计划”提案等8项实践成果。

三等奖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精准扶贫高校在行动:高校对口定点扶贫模式与扶贫成效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校定点帮扶贫困村的持续追踪调查

推荐单位:新闻学院

团队成员:王明哲、李国雄、蔡淑熙、卢丽羽、薛钰洁、饶琳嘉、罗伟锋、魏啸南

指导老师:周迪

项目简介:自精准扶贫工作推动以来,为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同社会组织也开始了新型扶贫模式的探索。高校对口定点扶贫模式作为特色鲜明的社会组织扶贫模式之一,探索高校对口定点扶贫工作的规律,将有助于高校对口定点扶贫模式的完善。本调查以广东省扶贫高校为例,梳理高校对口定点扶贫理论与经验,系统性提出高校对口定点扶贫模式。并基于实地调查广东省8所高校对口帮扶贫困村三期群组追踪的纵向数据,采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反映高校对口定点扶贫模式评价情况,分析高校扶贫模式满意度影响因素与影响路径。通过实地走访高校对口定点贫困村,并与当地驻村书记访谈的方式获取高校在扶贫工作中采取的措施以及遇到的困难,以及通过访谈与问卷的方式获取当地村民评价信息。结合定性分析与科学规范的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验证分析高校对口定点扶贫模式与当前模式发展存在的矛盾,为改善高校扶贫政策环境及扶贫效果提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