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6日,广州地区高校法学院院长论坛(第五期)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C座201室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国际商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路径”。广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广州市法学会会长谢晓丹,我校校长石佑启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市委政法委、市直政法各部门、广州仲裁委、广州互联网法院、广州海事法院、市律协、各区政法委的相关负责人,我校法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广州航海学院等高校的师生代表约300人参加此次论坛。

论坛现场
谢晓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的贺信,为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法治合作指明了方向。要巩固完善论坛的成果,建立健全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诉讼、仲裁、调解、公证、司法鉴定等不同路径的优势和特点,为当事人提供高效公平、便利公正、适应不同需求的商事纠纷化解机制,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推进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出国际化法律服务中心,提升我国在国际商事争端解决领域的话语权,增强我国的法治竞争能力。
谢晓丹表示,广州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提出的“双区驱动”“双核联动”,依托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机遇,着重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区域司法交流、沟通、合作和协助水平,建设法治化可预期环境,推进涉外法律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国际大都市,为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谢晓丹致辞
石佑启指出,举办广州地区高校法学院院长论坛有利于加强广州地区各高校法学院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法学学科的发展,坚持问题导向,为建设法治广东和法治中国做出积极贡献。石佑启提出,广州地区高校法学院(系)建设和法学学科发展要做到“三看”:一是向上看,对接需求、做出贡献。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抓住机遇,积极作为,谋求大发展,做出大贡献;二是向外看,错位竞争、协同发展。各高校法学院(系)之间要走差异化、特色发展道路,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要做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风景”,避免千校一面。三是向内看,整合资源、强化内涵。要在国家提出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的背景下,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走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外要立足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回应国家和社会需求,勇担时代使命,在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下足功夫,努力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地,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石佑启致辞
会上,法学院院长袁泉教授作了题为“建立国际商事争端预防机制,助推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亟需多元化争端预防机制的保障,并就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事争端预防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设立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局的基本构想发表了个人的见解。
圆桌沙龙环节由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慕亚平主持。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南沙区人民法院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郭鹏,广东敬海律师事务所执行管理合伙人、律师王骏,广州海事法院海商审判庭副庭长宋瑞秋,中国南沙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姚震乾,市中院涉外商事审判庭四级高级法官徐玉宝,广东卓信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健斌分别围绕“国际商事案件线上调解的技术与技能”“从海事案件管辖权争夺看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海事司法对仲裁的监督与支持”“广州仲裁委建立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举措及做法”和“《新加坡调解公约》对中国律师的挑战与机遇”等内容作交流发言。论坛最后,中山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亮进行总结,他表示各与会嘉宾的发言聚焦前沿问题,回应实践需求,有观点、有深度,对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具有价值和指导意义。

沙龙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