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蓝海林解读企业生存之道

文字:记者 何佳星 实习生 郭露璐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5-13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5月10日下午,广外MBA讲堂第七讲“动态环境下的竞争战略”在北校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国际著名战略管理专家原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蓝海林教授主讲。我校校长隋广军,国际交流处处长焦方太,MB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孙建军、副主任吴易明、主任助理马绍壮莅临讲座。讲座开始前隋广军为蓝海林颁发了客座教授证书。
      


隋校长向蓝海林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河床模式 深入浅出讲战略
  “企业战略是什么?”蓝海林教授开门见山地提出企业战略的定义问题。他指出,有效竞争战略的管理是承诺、决策和行动的结合。在当今动态环境下,怎样使战略更有创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蓝海林教授剖析动态竞争

  蓝海林分别从竞争环境动态化,竞争互动的动态化和竞争动力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了经营坏境的动态化。他打趣地说:“与其说改革促进了开放,不如说是开放推动了改革,当时的中国再不开放,就要被开除‘地球籍’了!”蓝海林进一步指出,在动态环境下,当今企业面临着新的游戏规则,就需要在不断博弈中来巩固自己的优势。

  那么,面临动态环境的难测性,怎样保持战略的有效性和效率?对此,他形象地用了“河床模式”这一概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企业战略制定的理念。他强调,战略制定既是一个“点决策”,也是过程决策。企业实际的战略行为应该包括两种:一是事前计划的行为,二是事中应急性的行为,因为速度(创新/搏弈)的重要性提高了。事先计划的行为只需要规定河往哪流,有多宽就可以,而河流到哪里时往哪里转弯,就属于事中应急性的行为,让下属具体操作即可。

抛弃传统竞争思维 寻求独特目标市场

  蓝海林指出,目前很多企业都在为成为现有产品、市场及经营方式上的“最佳实践者或者效率最高者”而竞争,目的是在同一条道路上比速度,不过第一名只有一个,而且优势不大,难以保持。

  他强调,如果要在现在动态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抛弃传统的竞争思维。企业实体要为发现、满足和保持独特性目标市场、产品及经营方式而竞争,目的是选择不同的市场、价值诉求及经营方式,并且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就像各个运动员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企业不是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而是去寻求独特的顾客诉求、独特的价值链设计、独特的管理活动的设计,做出清晰的取舍,实现连续性与创新的统一。

先动者的优势取决于后动者跟进的速度

  在说到动态环境下竞争互动战略时,蓝海林指出,在企业对峙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可以先“出手”,不过先“出手”并不一定就会应验“先下手为强”,而是取决于另一方跟进的速度。

  他举到上世纪90年代香港报价“割喉”战的实例来说明这个观点。当时香港报业中以《东方日报》为龙头老大,香港报业并未了解到香港市民的需要,直至《苹果日报》出现,以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彩版,香港市民关注的政论自由为内容介入报业,首日发行22万份,2个月后抢占市场的10-15%的份额,六个月后达到30多万份,《东方日报》地位岌岌可危。

  直到半年后,《东方日报》终于对《苹果日报》的争夺做出回应,将价格从5元降至2元,引发价格战,开始了对市场的争夺:四份报纸停业,部分报纸裁员,96年1月4日,报业组织宣布,5家降价报纸损失1.1亿港元。近4个月后,各报纸的价格逐步恢复价格战前的水平;香港报纸的质量和内容实现了实质性创新;市场从100万份扩大到了150多万份;《东方日报》发行量达到80多万份,继续保持第一,而发行量第二的就是《苹果日报》,达到了27.5万份,行业集中度提高;四个报纸出局行业,行业结构优化。

  在这个例子中,《苹果日报》内容上的创新使之迅速占领市场,由于《东方日报》对《苹果日报》的“出手”回应太慢,并且方式欠妥,造成了当时香港报业的大动荡。

处处体现师者风范 

  蓝海林教授演讲幽默风趣,不时逗得全场大笑。尽管是业内赫赫有名的大师,却没有表现出一点“大师”的架子,整个讲座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台下,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展现出平易近人的学者风范。

  正当讲座在热烈进行中,突然一片黑暗。原来是停电了。这时保安上前说,会临时停电3分钟。听得入迷的听众一致强烈要求蓝教授继续讲下去,蓝教授豁达地表示:“没关系,不就是讲3分钟吗?”他豁达的师者风范博得场上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讲座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