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钟玲谈佛教与美国文学

文字:记者 童碧林 实习生 郭露璐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6-03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6月1日下午,我校“著名教授论坛”第104讲在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人事处主办、英文学院承办。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院长钟玲担任主讲。刘岩主持讲座。出席讲座的嘉宾有副校长顾也力、英文学院党委书记何洪亮等。

  讲座开始之际,顾也力向钟玲颁发“客座教授证书”并赠送纪念品,钟玲则向我校图书馆回赠了自己的两本著作。


钟玲教授

  “乍一看很奇怪,佛教人物怎么会和美国文学联系在一起?”钟玲一语道出同学们心中的疑惑。紧接着,她从佛教的传入对于美国文学的影响这一方面谈起,深入阐述了佛教人物与美国文学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她谈到,佛教传入美国可追溯到1893年的世界宗教大会,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佛教开始大规模传入美国。在这一过程中洪岳宗演和铃木大拙两位禅师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此时的美国刚躲过二战的战火,中产阶级队伍日益庞大,物质主义开始泛滥。“垮掉的一代”、“花孩”、“嬉皮士”们用翘课、晃荡、吃迷幻药等消极方式来反抗中产阶级价值观。这些反文化运动为佛教的大规模传入提供了土壤。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的大小城市几乎都建立了禅中心。


讲座现场

  钟玲进一步指出,佛教的传入影响了美国一部分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此时,佛教人物进入文学作品中,作家开始用宗教视野来创作。她以《登天之道:中国隐士之遇》(红松)、《柴堆里的佛陀》(劳伦斯·佛令格第)、《禅环境︰坐禅的冲击》(玛丽安‧曼敦)、《峰上的危险》(史耐德)等一系列诗歌散文为例,生动再现了佛教人物与美国文学的深入联系。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释迦摩尼和菩萨的意象,作品的风格也趋于空灵。

  钟玲还谈到,在20世纪50年代后,佛教人物以唐朝传奇诗人寒山影响最大。吸引美国作家的还有释迦摩尼、观世音、达摩、慧可的事迹。美国作家为佛教人物的精神所感动,开始用一种新的视野理解世界,佛教人物也因此逐渐进入美国文学作品中。


主持人刘岩

  讲座后,主持人刘岩谈感受时表示,钟玲教授的讲座涉及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美国文化,以一种跨文化的视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层解读了佛教人物与美国文学的关系,体现了世界文化在不断地融合和交流。

 

 


  钟玲,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曾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等,现任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院长、讲座教授。她学贯中西,是比较文学专家、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研究成果主要在三方面:(一)二十世纪美国诗人作品;(二)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之移入现象;(三)台湾现代女性作家作品。代表著作有:《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美国诗人史耐德与亚洲文化:西方吸纳东方传统的范例》、《现代中国缪斯:台湾女诗人作品析论》(获“国家文艺奖”,文学理论类)、《史耐德与中国文化》等四部学术专著。她的文学作品有《赤足在草地上》、《山客集》、《群山呼唤我》、《轮回》、《美丽的错误》等十多部文学作品集,涉及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